共享單車能走多遠?在“十五天占領一座城市”的擴張背后,不可避免地帶來亂象。以廣州為例,自去年9月份共享單車入駐以來,已經有超過10萬輛共享單車涌入。隨著越來越多市民“騎”在路上,也有更多人體味到“騎車真難”,比如:上一秒鐘,你可能騎在江邊欣賞風景,下一秒鐘,眼前可能就是一條“斷頭路”。
共享單車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三類:單車沒有行車道、無規范停放、人為破壞等問題。這三個問題,最好解決的是“人為破壞”問題,可以完全交給市場去做。比如,針對所有可能的意外狀況,一些單車可以設計成“四年免維修”。“規范停放”則需要政府、運營商合力解決,比如政府劃出停車白線,運營商搞信用分規則和舉報游戲。最難解決的是第一類問題,即單車沒有行車道,它指向城市交通規劃:道路權分配上,過多分配給了機動車;交通理念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慢行系統的建設。
有個詞叫“單車友好城市”,說的就是慢行系統建設。慢行系統有無必要,首先要看有沒有需求量。有調查數據顯示,面對短距離出行,約有76.3%的人會選擇單車。還有兩組數據:1.近年來廣州市單車的出行率逐年降低,占全部出行量比例由1984年的約30%下降到8%,而步行出行比例約占全部出行量的35%;2.廣州單車出行比例只有7%-8%,而南京主城區的單車出行(含助動車)比例是37.6%,上海這一數據是28.7%。把這些數據疊在一起,結論一目了然:廣州對單車出行還可以更友好一些。
問題在哪里?首先在于目前的交通規劃思路中,路面資源多被分配給汽車使用。2015年,廣州曾重啟慢行系統建設,當時調查顯示,廣州越秀和荔灣約有35%的主次干路及重要支路沒有自行車道,而有自行車道的道路中,有45%的寬度不足1米。其次是自行車道不成體系,很多地區存在道路狹窄、路網稠密的限制,而且立體過街設施較多,單車道通常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單車道容易成為最佳臨停點,據規劃局的調查數據,有1/3的單車道被小汽車占用來停車。
過去,重建慢行系統進展緩慢的另外一個原因,來自于自然條件上的挑戰。冬天的廣州固然適合騎車,但在高溫多雨的夏秋季,市民還有騎單車的意愿嗎?對這個疑問,有關部門曾提出了“廣州模式”:把公共單車道都建成綠道,提高市民出行意愿。廣州的綠道建設成績也有目共睹,然觀諸現實,顯然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過去,政府主導的項目還要涉及單車環節,現在一切都可以交給運營商,由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而政府方面只要明確單車規則、規劃出行系統即可。這也意味著,政府方面也有了更多資金和動力來推動綠道建設。
共享單車目前處于急速擴張期,產生一些問題其實很自然。然而,正是借助于這些問題,才能產生反思的契機:城市有沒有那么多需求量?如果有,應該如何進行規劃?城市和單車如何更好兼容?只有具體了解問題、制定規劃思路,才能更好地利用這股時代潮流,讓共享單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