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近來我們就遇到這么一件“糟心事”。2016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整15年。按照此前規定,成員國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將自動終止。豈料有些國家和地區卻耍起賴來,美歐日等不僅拒絕履約,還直言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具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事實最有發言權。入世15年來,我們認真履行承諾,打破外貿經營權壟斷、踐行關稅減讓協定、建立自貿區、有序開放金融市場,積極尋求與世界全面接軌。如今,全國96%以上的商品都已實現市場定價,世界銀行在其網頁中陳述“中國已從中央計劃經濟體轉向了市場經濟體”,全球近百個經濟體都已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反觀美日歐等世貿組織成員,全然不顧事實和協議,完全無視當初的承諾。原因何在?大抵逃不過一個“利”字。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遭受重創,一些發達國家遲遲未能緩過勁兒來。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兩相對比之下,某些國家發現自身發展優勢不再明顯,全球化紅利的天平不再如以往般倒向自己。為了繼續攫取巨額利潤,他們想了不少轍:一方面積極爭奪規則主導權,以期設定新的游戲規則“剪羊毛”,另一方面大搞“逆全球化”,實施貿易保護,設置貿易壁壘,用反傾銷手段干預正常貿易。作為這幾年發展勢頭最猛的國家,中國首當其沖。據統計,2008年以來中國受貿易歧視性措施損害的次數高達2902次,居各國之首。眼下面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話題,他們自然不會放過。
只不過時移世易,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現實,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全球化以深度挖掘發展潛力,而各國的發展也已愈發離不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如傅瑩曾經所言,承認不承認還有什么意義呢?“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概念恐怕也要自然消亡了。在全球市場摸爬滾打多年,中國已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想要通過耍賴繼續剪中國的羊毛,怕是沒那么容易。
為了圍堵中國,以至于連基本的契約精神和公平原則都不顧——美歐日的這出鬧劇,讓西方曾標榜的各種口號碎了一地,也讓我們更加清楚一個事實: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都必須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兒。只要按著自己的節奏練好內功,我們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