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城鎮”建設——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文/梁捷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一億多人流向大城市,到年底,只有一部分留在城市,大部分返回到農村,第二年初又流向城市,周而復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成為城市人口的主要后備力量,成為中國這幾年來城市化的“主力軍”,增加了這些城市的負荷。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鄒德慈提出了在大中城市周圍和農業地區建設一些小城鎮,小城鎮建設可探索“農業城鎮”模式的理念。他認為,“農業城鎮”建設,可以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有效延長農業的產業鏈,讓農民充分地就業,人人有工做,人人有收入。讓農民用自己的力量開發建設,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管理,由此可以截留和吸納當地農村的一部分剩余勞動力,避免農業人口大量地流向大城市,有利于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
發展“農業城鎮”是中國特色城市化的重要內容
據了解,我國城鎮化率,2007年達到了44.9%,中國還有55.1%的農業人口存在。從人口總量來看,農村人口大致還有7.3億,相當于美國全國人口的2.4倍(美國全國人口是3億)。中國今天存在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村。中國所謂“三農”問題——“農民、農業、農村”,多年來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占據非常重要位置的問題。早在2004年,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時候,鄒德慈院士曾提出關于“農業城鎮”的概念,受到很多專家關注。
鄒德慈院士介紹說,我國現在擁有建制鎮1.9萬多個,鄉鎮1.5萬多個,這組數字是構成了我們最基層的城鎮體系,它的高端是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大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一億多人流向大城市,而且逐年增長。在世界范圍內,發達國家中存在著很多“巨型城市”,發展中國家也有。近年來,我國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人口增長一般快于中小城市,城市化發展比較快。應該說,這是個好現象,因為一個國家的“巨型城市”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比較集中的體現。但是,還應該看到小城鎮的發展的重要性。鄒院士說:如果一個國家只有“巨型城市”的發展,而小城鎮、小城市萎縮的話,這樣的城鎮體系是不可持久的,不是可持續的。
為什么提出“農業城鎮”的概念
鄒德慈院士認為,自古以來,包括世界各國,城鎮與農業是二元的,城鎮似乎就跟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等相聯系。但為什么要提出“農業城鎮”這樣一個概念呢?
第一、從地區來看,“農業城鎮”的發展主要在農業地區,而中國的農業地區地域非常廣大,所以發展前景廣闊。 第二、從職能來看,“農業城鎮”是以農業和它的產業鏈作為主要職能。農業如果用傳統的觀念,是小農經濟,小農式的生產。但是作為一種產業來考慮的話,它就是一個非常長的產業鏈,一點不亞于某些加工工業。
第三、從建設來看,“農業城鎮”是由農民來投資、融資或者用合作的方式來進行開發建設。上世紀80年代,在浙江溫州地區出現的,號稱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農民城”的龍崗。它本來不是一個城鎮,后來農民通過自己的力量建設了一個“龍崗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頗具規模。這個城鎮是由農業和初級加工業發展起來的,后來有了工業、商業、貿易、服務等等。20多年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的規模已達15萬人。“農業城鎮”的好處是可以截留和吸納一部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避免大量地流向大城市。
第四、從管理來看,“農業城鎮”可以由農民用自己的力量來開發建設,用農民自己創造的一些方式來進行管理。也許它不被看作是“正規的”城市,但它比較適合農業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新型城鎮,而且可以有所發展和提高。它可以在某些管理體制上、制度上有所創新,甚至可以運用更加比較民主的、自治的方式進行城鎮的管理,做出一些有益的嘗試。
“農業城鎮”的特色突出貼近農民
“農業城鎮”的建設要做到突出特色,解決好繁榮、宜居、和諧等問題。
鄒德慈院士認為,一是地方特色。“農業城鎮”要比較地方化,甚至于鄉土化,它不同于我們現在的大中城市,也不同于現在的很多小城市。它甚至于在房屋建筑上可以就地取材,少用大城市所使用的一些建筑材料,這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二是尺度特色。“農業城鎮”是小城鎮。因此應該保持小的尺度,小城鎮的尺度,應避免我們現在有一些小城鎮追求大城市尺度的“小孩穿大人衣服”傾向;小城鎮保持比較小的尺度,建設成本低,包括建筑以低層、多層為主,不建高層建筑,更多一點地方的風格和色彩,更多一點鄉土的氣息。基礎設施(水、電、路等)應該齊全,還要節能;鎮容整潔優美,樸實無華。
鄒德慈院士援引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汶川地震后談到“北川新城”的規劃設計時講的話:“你們將來建的‘北川新城’,是一個小城鎮,應該體現‘安全、繁榮、宜居、特色、文明、和諧’”。鄒院士認為,這幾點對“農業城鎮”建設是完全適用的。所謂“繁榮”,不是燈紅酒綠,而是充分地就業,小城鎮里住的居民人人有工作做,人人有收入,有錢可賺;所謂“宜居”,就是適合于人的居住,適合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所謂“和諧”,就是農村地區建小城鎮,規模比較小,可以不打亂原來農村社區的結構。
“農業城鎮”的建設,突出貼近農民、貼近農村的特點,更有利于吸引一部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從而避免大城市不斷地擴大,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鄒德慈院士認為,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土地管理,擴大農村市場,鼓勵農民創業等,“自下而上”的“農業城鎮”建設必將迎來極好的發展機遇。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