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新一輪的職稱評定已經開始。根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至少已有4個省份取消了職稱外語考試的硬性要求,但多數地區和單位仍在等待觀望。
評職稱,對“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它像是一種身份,事關聲譽和待遇,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視。但長期以來,職稱外語、計算機、論文成為職稱評定的“三大標配”,它就像是高考的指揮棒,逼著“考生”在專業技術之外耗費大量精力,還有很多身懷絕技的專業人才因此被卡在門外。從某種程度上說,職稱評定已經不能客觀公正地證明參評人員的實際能力,而由此滋生的各種亂象更是讓人擔憂。
今年3月中央出臺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如今,多地已經率先落地,值得點贊。不過在我看來,在取消職稱外語、計算機兩個硬杠杠之后,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取消之后怎么評?一直以來,職稱評定都是“僧多粥少”,外語、計算機、論文等往往被單位視作一種門檻,“游戲規則”清楚,評起來就簡單直接,誰都沒話說。現在取消一些硬杠杠,有條件“入圍”的更多,很多人會擔心更難評了,不比條件會不會拼關系?會不會留下更多暗箱操作的空間?所以有必要在評審程序上隨之“升級”,進一步公開、透明,確保公平公正。
第二,能否再多幾把人才評價的尺子?職稱英語、計算機兩項指標已經取消,但這還不夠,職稱評定“一刀切”的問題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今后還是要探索對人才評價進行分類改革,制定出符合職業特點、能夠客觀反映個人業績的多維評定標尺,比如講課好的老師、手術刀拿得“漂亮”的醫生,未必是最會寫論文的,職稱應真正不拘一格“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