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紀錄保持者不容易,成就阿里、京東等電商的“雙11”,也不是只靠一天的脈沖式消費。連續三年,阿里推出了近30天的預售活動,“雙11”超過千億成交額,實際并不是24小時的戰績,而是一場持久戰。不僅是阿里,京東也從11月初就開始超低價秒殺。實體商業也依托于“雙11”帶來的長營銷時段打折促銷,新世界百貨將每年一度的“60小時不打烊”促銷提早至“雙11”前夕。
這場持久戰里,阿里尋得了紀錄保持的圓滿,陪跑的一群電商小伙伴也在預售、預熱、終極大戰中屢刷存在感。數據顯示,“雙11”全網銷售額最終超過1750億元,主要銷售平臺中天貓占68.2%,京東占22.7%。
在長達近一個月的預售中,一方面,各大電商平臺提前以低價留住可能被對手套走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備貨壓力。“雙11”對于每一個參戰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年終大考,運營環節是否跟得上,備貨是否合理,貨品品質是否過關,是否有充足的客服及時回應一擁而上的買家。
每年銷售超過兩位數增長背后,“雙11”發展過程中的隱疾往往被忽視。從11月11日開始,各種顏色各種品牌的快遞配送車,馳騁在各大城市街道。然而,這些以電三輪為主體的快遞車,是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的界定依然模糊不清。此前,多個重點城市就曾出現快遞車遭查扣的一幕。
北商研究院首席商業研究員李鐸在接受北京時間和北京商報記者的聯合采訪時表示,作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主體,快遞車應該盡快明確地位。同時,李鐸還建議,相關部門也可推動快遞專用車的制作。盡管“雙11”是對整個商業渠道鏈條一次全方位的調動、考驗和升級,但同時也是對社會資源的一次過度使用。企業為了“雙11”配置的資源,大大超過平時的標配,如何平衡人力、物力,對于電商企業頗為重要。
在龐大的銷售數字下,有商家坦言,一波洶涌的消費后留給他們的是虧本,但即便這樣也心甘情愿。三只松鼠是“雙11”明星銷售中的典型代表。年初,該品牌定下了5億元銷售目標。為了完成任務,三只松鼠團隊全員上陣。
為了一天備戰一年值不值?恐怕要為“雙11”另算一筆賬。電商的獲客成本今非昔比,在三只松鼠方面看來,或許“雙11”最后帶來的利潤不高,但這一天給他們帶來大量低成本流量,新增消費者會成為次年銷售的主要動力。
“雙11”的下一次紀錄仍然值得期待。但數字做大的同時,也有千千萬萬企業付出了成長代價。在“雙11”發展初期,初戰企業不知剁手族兇殘,備貨、配送等一系列環節上稍有差池,差評潮來襲,“雙11”甚至能將一個小微企業從天上打回到人間。
相比于平臺商家的苦與樂,振奮數字之下最令人欣喜的是“中堅”消費群體的接力棒傳向下一代。在走高的銷售數字背后可以看到,伴隨阿里一同成長的消費群體已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