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調蓄池、超深地下室、地下立體車庫……借助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城市附身向地下生長的能力將遠超我們的想象。隨著土地面積的日顯稀缺,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致力于開發地下空間資源,進而構建“多維城市”尋求新的發展。
3日,在首屆中國(杭州)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創新論壇上,眾多新技術在會上得到發布,多位專家表示,我國城市必須加強對地下空間開發的科學規劃與風險控制。
當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在內的20多個城市編制了城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有效地規范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根據《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近期建設規劃(2016—2020年)》,杭州將通過“新城成片開發、老城聯通完善、地鐵站點拓展”的發展模式,推動地下空間系統性、綜合性、連通性建設。到2020年,力爭市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面積達到8260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地下空間面積約2500萬平方米,年增地下空間面積500萬平方米。
與新城相比,人流密集的老城區塊成為地下空間開發的難點所在,如何在鬧市不動聲色構建“多維城市”使每一位自稱“地下工作者”的地下空間開發人員著實傷透了腦筋。
“近年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面臨越挖越深,越挖周邊環境越復雜的問題。”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楊學林說,城市向地下生長的能力正逐步成為衡量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然而難度也越來越大,“一漏水我們晚上就睡不著覺”。
如何在保護舊建筑的基礎上拓展地下空間?位于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的甘水巷危舊房所經歷的華麗“蛻變”成為一次有益的嘗試:原建筑物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在不影響既有建筑的情況下,施工后新增地下室建筑面積約為1800平方米。
承擔項目的巖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潘金龍介紹,這種技術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托換技術”,即先將房子托住,待地下空間挖好后,再將房子與新的基礎體系連接起來。整個施工過程配有嚴格的監測系統,保證地下室開挖的安全可靠。
據了解,在已有建筑物下進行地下室施工的技術已取得專利。在保證建筑物原本的結構強度及穩定性的基礎上,今后能廣泛用于醫院、大型商業中心、廣場、寫字樓、居民小區等停車緊張的區域,并為人防工程和抗震加固的施工提供了新思路。
“在既有建筑下開發地下空間其實涉及的是一個城市更新再造的命題。”同濟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主任束昱教授表示,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棚戶區改造等加速了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也促進了城市地上與地下的聯動發展。
同時,地下空間開發的風險控制也引起了專家的關注。以在城市地下開挖雨水調蓄池、地下停車場等空間的深度為例,國內外的主流施工方式是“干挖法”,較為安全的深度為地下30米。此后每下去5米,其施工難度和成本都會成倍增長。
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世明表示,地下空間開發現在已經形成了熱潮,人們普遍關心其安全性。地下空間的風險控制主要基于勘測、規劃、施工等各個方面,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把控風險的管理制度。
“只要認真控制風險,我們國家的地下空間開發會取得很大的進步。”吳世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