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重要途徑。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這一指示將推動社會治安綜治領域從“后置”變為“前置”,從“被動”轉為“主動”,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近年來,各地政法綜治部門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努力確保社會和諧有序。但與此同時,我國仍然處于高風險社會,突發事件、安全事故等易發多發,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復雜,一些新業態在興起發展的同時,也給公共生活帶來新風險。不論是傳統的社會治安,還是食品藥品安全,以及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而出現的新型犯罪,都給社會治理工作帶來了挑戰。比如,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如能更加細致,有些事故就不會發生;多一些應急處置的預演和預案,有些損失或許就可以避免。大量案例提示人們,如果將原本“后置”的環節提到前面,將會減少很多風險。
未雨綢繆,有些地方已經走在前面。以征地拆遷為例,很多人的感覺是“天下第一難”,筆者近日在江西南昌卻看到,這里的征地拆遷規模不小,總體進度卻平穩有序。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有關部門在拆遷工作尚未啟動時,就組織專門力量調研社情民意,做足風險評估,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工作,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又如,針對電信網絡詐騙,上海、吉林、湖北、深圳等地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實行防范、打擊、治理一體化,頗見成效。一系列社會治理成功經驗表明:下好社會治理“先手棋”,防患于未然,平安就會越來越多。
實際上,當前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為下好社會治理“先手棋”提供了可能,為社會風險系數、群眾安全感的“一降一升”提供了條件。以往,公安機關流傳著一句話,“打擊犯罪永遠比不上犯罪的速度”。如今,隨著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立健全,互聯網技術的嵌入運用,一些過去“想到做不到”的事情逐漸變成了現實。比如,公安機關不僅可以借助視頻監控系統精準定位犯罪嫌疑人,快速將其繩之以法,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大數據分析,科學預測違法犯罪的多發區域、高發類型等,有針對性地發出預警提示。又如,針對非法集資案件多發的情況,山東等地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可疑資金和人員的監測和預警,避免群眾財產安全蒙受損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實踐證明,事發后的及時處置是社會治理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主動出擊,杜微慎防,應該成為今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提升群眾安全感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各地政法綜治部門進一步增強工作主動性,既要審時度勢,精準把握新形勢下各種風險,又要改革創新,豐富完善風險防范、平安建設的體制機制。如今很多地方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互聯網+社會治理”漸成風氣,下一步應該進一步加強智能開發、深度應用,拿出更多的科技“殺手锏”,使其對社會亂象的判斷力、威懾力越來越強。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在社會治理這項系統工程中,預測預警預防機制相當于風險的“瞭望塔”。對風險的識別和預警越精確及時,平安中國建設的主動性就會越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也將隨之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