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道,到醫院看病,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每到一家醫院就必須先辦一張就診卡,時間一長,手里存著好幾張卡,要是看病忘帶了,還得臨時再辦。形形色色、又不能通用的就診卡,讓本來為提高就醫效率而生的“便民卡”變成了 “麻煩卡”。(9月17日中國青年網)
百姓看病有一個說法,叫“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而看病、就醫時間短。醫院為患者辦理就診卡,確實可以節省患者在掛號、檢查等每個流程上的時間,特別是一些醫院開通提前充值、預存費用的服務,也就意味著患者在檢查、交藥費等環節無需再次排隊繳費。而且,就診卡一旦辦理,便終身可用,相當于病人的健康檔案,CT片、X光片等圖像資料也能儲存,以后看病就不用提著片子滿醫院跑了。
醫院積極地為患者辦理就診卡,還有一個原因是有利益關系。向每位患者收取每張幾元錢的工本費和10元錢的押金,看起來這錢不多,但由于患者辦了“就診卡”之后很少有退卡的,每個大醫院每天有數千、數萬個患者,一年下來,那是一筆多么大的款項呀!再說,很多患者在看完病后,要退卡里余額的話,手續也比較復雜,因此,很少去退款,有的長期不用的卡遺失了,很多錢就等于白白地送給醫院了,這筆錢的使用和流向也很難有人知道。
“就診卡”各醫院之間是不好通用的,這讓不少患者頗感無奈。有的患者幾次看病下來,就能攢一大堆卡片。患者一旦忘帶“就診卡”還得出錢補辦。再說,很多醫院目前的“就診卡”并沒有充值功能,而只做掛號、檢查、交費時記錄病人情況所用,因此持有“就診卡”的患者仍需使用醫保卡或其他支付方式多次進行排隊繳費。這樣的“就診卡”,不僅沒有帶來多少方便,反而浪費了錢,給患者增加了“麻煩”。
結算不統一、醫保沒打通,反應到百姓看病流程上,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個不同的窗口——建卡、充值、收費,退款,看上去服務分門別類,但實際上都是因為行政割裂而形成的窗口。每個窗口都要排一次隊,就給看病加上了層層負擔。這樣的“就診卡”反而成了“麻煩卡”。
因此,各地要建立統一的就診平臺,盡快實現“就診一卡通”。譬如:北京市擬在全市22家醫院推出統一的“京醫通”卡,通過該卡便捷的特點能逐步替代現在各家醫院所用的就診卡。另外,希望各地規范“就診卡”的收費,對收取的工本費、押金及一些長年不用的卡的資金的使用和流向向社會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