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11點,在南京一家策劃公司打工的劉鵬(化名)還在公司電腦上推敲一場9月19日即將舉行的婚禮的最終場地設計。在中秋小長假里加班的劉鵬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趕集網與數字100市場調研公司剛剛發布的《95后新藍領現狀報告》顯示,包括南京、蘇州、無錫等在內的全國36個一、二級城市、38個新藍領職業中,95后新藍領們平均每天工作9.4小時,每月休息僅3.7天。(9月17日 《揚子晚報》)
日均工作9.4小時,月均休3.7天,從事快遞、保安、建筑工等體力勞動,“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顯然城市新藍領的工作強度比“996工作制”有過之無不及。但與互聯網行業的高薪相比,他們的工資卻少得寒酸,長期在3000元左右低位徘徊。也基于此,有人將這些城市新藍領稱作“城市工蟻”。
而相比眼前的茍且,前路黯淡更讓“城市工蟻”失落與彷徨。就職業前景而言,新藍領從事的工作,大多屬于機械式的重復,技術含量低,上升空間小。而就社會獲得感來說,新藍領依然備受歧視,得不到足夠的尊重。比如,很多女青年帶著有色眼鏡擇偶,往往直接讓藍領“紅牌”出局;藍領在醫保覆蓋、勞動法執行等多方面,都不自覺的“靠邊站”。而這些也促使90后紛紛丟掉自己的藍領馬甲。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城市工蟻”紛紛離職,不僅會造成用工荒,更會催生人才危及,讓企業“傷筋動骨”,甚至連累社會服務。可見,善待“城市工蟻”,也是善待企業自身。給新藍領一個可期未來,就是企業為自身鋪設一條光明大道。于此而言,企業首先要善待新藍領,盡量減少他們的加班時間,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制定詳盡的職業規劃,給他們一個可期的未來。
給“城市工蟻”一個可期的未來,需更多的法治溫度。其實,對于藍領的權益保護,我們并不是無法可依。但由于法制的懸空,讓許多藍領的權益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比如,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并且加班必須要支付加班費”。但由于執行不到位,“城市工蟻”每周工作超過56小時,卻得不到保護。可見,相關部門更要主動而為,讓冰冷的法律煥發溫度,切實保護“城市工蟻”權益,給他們一個可期的未來。
給“城市工蟻”一個可期的未來,需更多社會包容。事實上,在國外藍領與白領的社會地位等同,已是通行法則。藍領門下班之后,衣裝整齊的逛酒吧、侃足球、聽音樂會,與白領沒什么兩樣。但在我國,即使藍領衣裝整齊,但被“暴露”身份后,也會被低看一等。可見,給“城市工蟻”一個可期的未來,需更多社會包容的目光。我們對新藍領,多一點鼓勵,多一點贊許,讓他們獲得相應的尊重和社會地位是應有之義。
總之,“城市工蟻”看不到前路,不僅是個人的悲哀,更會讓企業和社會受傷。因此,給“城市工蟻”一個可期的未來,也是企業和社會的突破圍城。企業、執法部門和社會應齊心協力,鋪就“城市工蟻”的突圍前路。唯有如此,和諧社會才能從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