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羊城廣州,是一座有著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廣州人對城市里的嶺南記憶,如數家珍。城市化委員會文化與藝術專委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長期關注嶺南文化的發展。在他看來,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廣州重視挖掘歷史文脈的傳承,但前沖力不夠。新時代之下,廣州的歷史記憶需要新的動力,既要“繼往”更需要“開來”。
張頤武表示,嶺南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和生活狀態,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南方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嶺南文化面向大海,這是它重要的特性,始終向外開放,跟中原文化不同。這種文化特性,成就了廣州。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是中國和世界的連接點之一,“一口通商”的廣州成為中外交流的門戶。
張頤武表示強調,在歷史文化記憶里,近現代中國為爭取中華民族復興而奮起,都與嶺南文化有深刻淵源,廣州是英雄城。另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廣州得風氣之先,始終是中華民族開放的前端,同時它又擁有植根在記憶深處的傳統生活方式。
張頤武強調,廣州文化的兩方面局限:一是足以作為廣州象征性、標志性的資源,不如北京、上海的多。雖然有了新的小蠻腰,老的也有鎮海樓等,但它們的文化價值在全球還沒完全彰顯出來。廣州的城市形象推廣,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推廣還不夠,有待努力。二是廣州的流行文化缺位。改革開放之初,廣州一度是流行文化的中心。今天,流行文化對于城市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韓國首爾,靠韓流,城市軟實力帶動起來了,而廣州并沒有。廣州擁有根深的文化,但拓展性仍可探討,還沒形成全國叫得響的文化品牌。但這也契合了嶺南文化的特點:深度有余,廣度不足。意思是,每個東西都有意味,都可以做得很精致,比如食品、粵劇等,但這種精細反而變成一種文化上的“折扣”:本土符號太強,別人無法了解,傳播開去不懂就打折,越傳得遠,打折越厲害。
張頤武建議,廣州可以在美食文化下功夫。廣州美食文化名聲在外,但美食層次不足、境界不夠,沒有把粵菜文化核心包裝出來,需要一個突破口。把文化創造的增長點跟科技、媒介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人文形象大有可為,廣州的飲食文化要做到獨樹一幟,還有很大空間。廣州重視挖掘歷史文脈,整體歷史文脈傳承有余,但前沖力不夠,廣州的歷史記憶沒有一個新的動力,北京、上海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出現,所以廣州文化從何發力,需要廣州人進行集體大探討,要給嶺南文化中心增添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