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找到方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文/ 謝佳君
最近一期《中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文章《試圖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成都實驗》不僅在全國“兩會”的會場上引發熱議,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注目。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光等學者認為,成都在過去5年的實踐中,找到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方法。
打破城鄉市場二元結構
“成都我太熟悉了。”說起成都,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光的嘴角揚起了笑意,從2003年成都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起,他就在密切關注著這座西部城市的改革之舉。因此,只要提起成都的實踐,王春光總能滔滔不絕。 目前,成都最吸引王春光的改革舉措是被稱為“新土改”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他看來,成都的探索為建立城鄉平等的產權制度開了先河,為打破城鄉市場的二元結構找到了突破口,“農村窮不是因為沒有資源,而是由于城鄉市場的二元分割,造成大量資源無法市場化,當然也無法變成財富”。
成都的改革目標是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構建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提高農業農村的市場化程度。 “改革從制度上為農村資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條件,也為城鄉資源在市場上機會均等創造了基礎。”王春光認為,城鄉機會均等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之一,其中包括城鄉資源在市場上享受同等待遇,并讓農民在資源自由流動的過程中受益。
“農民最大的一筆資源就是土地和宅基地,成都的改革不僅僅是把土地的權益還給農民,還為城鄉建設用地享受同等待遇、實現農村土地增值開了一個頭。”
“三個集中”有推廣價值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昨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正忙著準備出差,聽說訪問主題是成都的城鄉一體化,他立刻答應在趕往機場前接受本報專訪。
說起成都的城鄉一體化探索,肖金成如數家珍地道出了“三個集中”的具體內容。他告訴記者,這是他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成都實踐。事實上,“三個集中”是成都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全面深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核心。
“作為試驗區,成都有為全國提供成熟經驗的使命。”肖金成認為,成都的“三個集中”探索在全國有推廣的價值。以工業化作為城鄉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創造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條件;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土地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
肖金成說:“城市化的含義,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我認為提高城市化水平,轉移剩余勞動力,騰出土地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土地集中之后采取公司化、品牌化的方式經營,才能提高農業競爭力。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這應該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中的重點。在這方面,成都有很好的經驗,既值得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學習,也適宜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王春光說。
去年底,王春光收到了一份來自成都的文件———《關于深化城鄉統籌進一步提高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的意見(試行)》。“我注意到,這份文件對如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建立起了指標體系,并在資金投入、民主決策、責任分配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這是成都探索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又一次嘗試。”
王春光認為,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從制度上加以解決的問題。目前,成都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應該繼續大膽探索,讓城鄉人口更充分地享受到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帶來的實惠。
肖金成高度評價成都打破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質化公共服務的一系列舉措。他建議成都逐步提高農村的保障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