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華賓3月26日報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造成農民工不得不退出城市的勞動力供給。”今天在滬開幕的“十二五”城鎮規化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直言,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終問題是農民工轉移的問題,學者們熱衷討論的“劉易斯拐點”,歸根結底不是人口數量問題,而是人口的結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當務之急是城市化。”
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人,發展的重要目的是收入的均等化。樊綱認為,中國70%的勞動力來自農民和農民工,這70%中的一半又都是農民,他們的收入僅是農民工的一半,結果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實現收入均等化,就要讓農民從土地耕作上轉移出去,這就必然走向城市化的命題。
樊綱認為,城市化可以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促使農民轉移到工業化中,最終消滅城鄉收入差距。他提出,經濟學中的“劉易斯拐點”,根本問題是農民轉移的問題,最終是收入差距縮小的問題。“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農業人口減少到10%左右時,至少可以實現農民同農民工的收入均等。”
樊綱分析說,中國城鎮化轉型發展中,出現“土地城市化”快過“人口城市化”,包括近年頻頻發生的“民工荒”,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城市化滯后工業化。他舉例說,農民到城市中打工,但要回農村生孩子、就醫、養老,結果農民工進了城,但在城市中住不下。“為什么城市里沒有老農民工?一部分人農民打完工就回去了,女性務工者到27、28歲就回去生孩子,男的到30多歲時就業競爭力就差了,教育也不如新一代農民工好,結果春節一回家就待下來了。”他認為,進城農民工缺乏社會保障,使他們過早退出了城市勞動力的供給,這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當務之急,而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農民大量進入城市,社會保障的成本如何負擔?樊綱繼而分析說,城市化過程中,社會保障可以借鑒“雙軌制”。他分析,不可能按“戶籍貴族”的標準提供公共服務,但又要擴大公共福利的供給面,這就可以借助“常住人口”的概念,為進城農民工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首先解決最迫切的子女教育問題,比如只要繳納一定年限的社保,孩子就可以在城市上學,其次再提供失業保險、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障,最終使農民工在城市住得下來,以后再根據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擴大社保水平,最終實現“人口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