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我國城鎮化率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從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時,總理還提出,將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提升民眾消費、建設內需社會、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都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城鎮化不僅僅關注推進速度,還將從給力民眾幸福指數等方面提高運行質量,讓經濟增長的利益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
焦點1:十二五我國城鎮化率從47.5%提高到51.5%
[報告回放]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從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各方聲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十二五”規劃提出城鎮化率從47.5%提高到51.5%,意義在那兒呢?就是一個幾千年以農村人口為主體的社會,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口變成中國人民的主體了。這個進步意義在于我們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城市生活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從數據上看,城市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的3倍。一般來說,城鎮人口每增長1%,全國人民總需求增長1.2%,帶動整個GDP0.4個百分點,可見,推進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家發展的要求、現代化的要求。總理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什么叫中國特色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面積大,地區間也很不平衡,所以中國的城鎮化絕不是一條道路,包括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帶、中小城市、城鎮,是整個體系的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推進城鎮化有幾個大的問題需要判斷,一是城鎮化對發展方式轉變究竟作用何在,大家在這個問題上還缺少一些基本的共識,應把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全局結合起來;二是推進城鎮化要從實際出發,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避免兩種傾向,“城市化大躍進”和“先搞工業化后搞城市化”;三是要做到統籌安排,比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安排。城鎮化水平提高,是擴大內需的一個大戰略,是轉變經濟結構的一個大戰略,是實現公平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大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李國祥: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可帶動10萬元的建設投資。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草案同時提出,城鎮化率需要穩妥地推進,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這實際上也是根據近年來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提出的,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交通、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難以吸引人才和資金,發展速度緩慢,城鎮化過程中也加劇了地區的不平衡。
焦點2:節能環保
[報告回放]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繼續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大力開展工業節能,推廣節能技術,運用節能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投入,積極推進新建建筑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低碳城市試點。
[各方聲音]
民建中央:我國應大力發展新型墻體材料,鼓勵應用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質量和居住舒適度;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各類工業固體廢物“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環境、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方面,應促進新建建筑全面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既有建筑,應開展節能改造工作。內容可包括加強遮陽、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條件和太陽能、照明改用節能燈管、減小門窗玻璃面積或改用中空玻璃等新型玻璃、限溫啟用空調等。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建筑節能工作激勵和處罰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做好完善監督監管制度上,政府要有對企業時時監控的管理機制,對企業實施聯網管理,及時掌控數據,尤其是對高污染、食品加工等敏感企業做到數據的備案、備查。同時企業要配合好政府工作,做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十二五”是國家節能減排的關鍵年,走能源替代之路,尤其是發展新能源,以支撐可持續發展是必由之路,但亟需防范新產業發展漏洞和風險,政府應該做到標準規范先行。
焦點3:居民收入
[報告回放]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各方聲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辜勝阻:政府工作報告中,提高兩個“比重”、實現兩個“同步”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一是提出未來5年,要實現“兩個同步”,在過去10至15年中,這兩方面的發展是非常不同步的。如果說政府財政收入跨了兩大步,GDP是一大步,那么居民收入應該說是小半步。二是要提高兩個“比重”,這將成為“十二五”最難的攻堅戰。因為這涉及到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怎么解決這種貧富差距,實現國民共富,特別是讓老百姓先富起來,這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讓我們成功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孫群義:總理說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現在差距比較大的主要是資產,房子、股票這些影響比較大。如果光靠工資分配的調劑,收入差距還是小不了。所以工資內收入主要是調控關系,整體增加水平。重要的著力點應該是工資外,資本性收入這一塊。總理的報告延續了過去的調控方針政策,關鍵是看后面,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具體調控措施,調控的力度是不是到位,執行過程中會不會走樣。所以,總理講的要讓國民過有尊嚴的生活,過上體面的生活,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保證基本收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要有相關的約束性指標。應把“兩個同步”具體化,確保城鄉居民收入的實際增長不低于8%;勞動報酬年均增長不應低于10%作為約束性指標。設置有效地緩解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約束性指標。目前,城鄉居民名義收入差距是3.3:1左右,建議到“十二五”時期末控制在3:1左右。
焦點4:保障房
[報告回放]十二五,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今年要再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
[各方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建董事長于煉:今年全國新增1000萬套保障房,需要資金達1.3萬億元,但目前資金來源只有中央財政撥款1000億至1300億元;地方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假如足額到位最多也就1350億元;以及動用有限的住房公積金增值凈收益。從長遠看仍然是要走產業化道路。這樣保障房非但不會成為財政負擔,還會成為金融機構爭搶的對象。城市都有公共交通公司,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公共住房公司呢? 只要走產業化,保障房的資金不是問題。此外,對于保障房的分配標準,以收入為標準的方向毫無疑問是對的,但實際操作困難很大。因此,建議還是應該以有房沒房為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建設保障房要明確工作重點,主要是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戶區的改造,不能把重點放到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上。搞經濟適用房,將來會有很多遺留問題。保障房建設需要多方籌措資金,銀行的信貸資金是一個來源。現在銀行需要和地方政府、有關方面,包括和房地產開發商共同來研究一個合理的、有效的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供應方式。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團: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到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要達到20%左右這樣的要求,從具體實施上來看,單純從面積上來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不僅僅是面積覆蓋,分配才是真正的大問題。此前保障房的分配中出現的不合理使用保障房的狀況,政府應該提起重視,讓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享受這個優惠政策。
焦點5:農民進城
[報告回放]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解決好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要充分尊重農民在進城和留鄉問題上的自主選擇權,切實保護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權益。
[各方聲音]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臨:這是近幾年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報告把這種共識變成一種政策,是順乎民心的決策。從國家角度算宏觀大賬,這種做法有利于社會穩定,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中國最近幾年一直在推動城鎮化建設、讓農民進城,關鍵一點在于用什么樣的手段,把農民留在城里。只有讓農民在城里能夠充分就業,才能安家。但是中國現實問題是,很多農民在大城市打工,大多數人把錢帶回到老家,把家安在了遙遠的農村。因為很多農民認為,他(她)們打工的收入,還不足以支撐他們在大城市里安家。同時,農民真的想進城,現行的醫療、保險等保障措施,都需要完備。
全國政協委員、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中國城市化進程如果不能解決農民工的問題,是做不好的。要提高城鎮化的運行質量,就要解決農民工的問題,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農民工目前成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當中最失落的一個階層,城鎮化的好處享受不到,很多人從農村出來以后地也沒有了。所以,首先要解決農民工流動當中的身份問題,能享受保險、得到與市民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