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起,包括肉夾饃、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biangbiang面、藍田蕎面饸饹在內的5種西安地方小吃將有統一的地方標準。5月25日,西安市質監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標準的詳細內容。同時強調該標準只是地方推薦標準,對小吃只有引導作用而無決定作用,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西安小吃的整體品牌。(5月26日《西安日報》)
很多食客對“小吃標準”的推出,的確是糾結又矛盾的:一方面,這些食客希望去西安的時候,能夠隨時隨地吃到正宗的肉夾饃、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等小吃,有標準可依,吃到正宗小吃的概率便會高不少;但另一方面,任何的美食能夠流傳下來,又離不開其獨特的口味,而這種口味,又不可能一成不變,標準化的話,難免會限制創新,哪怕如今法律規定“五年一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美食創新帶來思想禁錮。
當然,從全國范圍來看,給地方特色的小吃制定“官方標準”,似乎早已是一種常態。比如,北京全聚徳烤鴨、蘭州拉面、武漢熱干面、南京秦淮河小吃、新疆拉條子等,都與“標準制定”有一定的關聯。但最終的結果,多數是不了了之。何以至此呢?因為小吃店如今可謂遍地開花,監管部門必然鞭長莫及,那么制定的標準便會形同虛設。從這來看,既然標準的制定自一開始就很難落實到位,那又何必這般折騰呢?
在這樣的事情上,有一個常識不容忽視,那就是地方小吃的標準,自有行業協會來定論,至于小吃的味道,也有市場的調節。置于此事上,便是小吃的發展自有其發展的規律,行政機關只需守住底線即可。當然,地方政府扶持和鼓勵地方產業的發展是可以有的,但這種扶持與鼓勵,應該是在衛生、安全等方面做好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而不是在“怎么制作小吃上”下功夫,后者,是廚師的工作;前者,才是行政機關的職能。
此外,當地有關部門也表示,“此次西安5項傳統小吃制作技術規范均為推薦性,而非強制性,對小吃只有引導作用而無決定作用”。雖然說這樣的標準沒有強制性,但這也難掩相關部門“職責越軌”的嫌疑。也就是說,質監局推出“小吃標準”,就是一種角色錯位。即便要推,也應由行業協會來推,而質監局插上一腿,則有“閑得慌管得寬”的嫌疑。若是有關部門不能厘清自己的權力邊界,想想都讓人感到害怕。
官方版的“小吃標準”好吃不好吃,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還是因人而異的。但作為一個行業,任何的一種小吃,都有其發展與流傳下來的邏輯。在歷史的洪流中,能夠被傳承下來的小吃,肯定是在市場中“摸滾打爬”出來的,若是味道不好,配料不足,必然會在市場的拼殺中敗下陣來。如今,政府部門熱鬧地推出“官方版小吃標準”,顯然是“操錯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