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第三屆全國養老住區創新模式大會在北京召開,城市化委員會健康城市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燕珉女士做題為“養老項目規劃設計現狀與創新思路”的演講,她表示,養老項目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創新思路,主要包括存在的問題、創新模式案例、未來發展趨勢等三方面的內容。
1 當前養老項目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問題1:盈利模式不清,建設目標模糊以北京為例,全市4000家日間照料中心2/3關閉。為什么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難以盈利?我們在做國家標準的時候,也曾經訪問過全國的其他地方,很有感觸。發現以下幾個原因:從運營服務的角度講,一是我們國家老年人口是2億多,其實年輕老人的數量比較大,可能占到1/3還要強。這些老人并不需要天天坐在那兒看電視,而是需要小飯桌,需要組織一些活動。二是大部分失能老人又不方便去日間照料中心,因為走不過去,這些人更需要的是上門服務、陪醫,而不是去日間照料那里坐著。這就是日間照料很難運營的原因。
從運營服務的角度來說,因為現在的服務能力有限,服務人手少,沒有辦法接送老人,日本有介護保險,可以派車去各家接,再用車送,但是咱們國家做不到。日本的瓶頸也在這兒,沒有辦法很好地接送很多老人,這是日本日間照料存在的問題。另外,因為日間照料中心設置在社區,場地有什么條件就用什么條件,場地比較小,床位數少,因此能夠容納的老人數量就少,要成為一個機構,至少要有這么多人來運營,所以就難以實現盈虧平衡。我們感覺到社區都在推動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但其實很難盈利,必須要政府幫助他們。所以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2:法規與設計存在一定沖突最近,新的消防法規從嚴執行,阻礙了機構養老的建設,原因是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當中寫到,“老年人活動場所不應超過3層”。我們查詢了相關的條文說明,這里的老年人活動場所指的是老年人的公共活動場所,比如說多功能廳、活動室、餐廳這樣人比較多的場所,不應該設置在3層以上,而并沒有說老人住的房間不可以在3層以上。但是消防審批當中,因為各個層級的人都不愿意承擔責任,所以就從嚴執行,反正說不宜,所以就不批,很多項目因為3層以上有老人住的地方,就都不批。比如說原來有一個高層建筑改造,只能在3層以下住老人,這肯定是不行的。現在可以這么講,到2050年全國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如果這些老人都住在3層以下,國家土地就沒有了,這是做不到的,法規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很大,所以很多項目都被卡住了,等著做通這個工作。
我們的項目也有這樣的問題,一個5層的建筑,有2層不能住老人,只好把上面改為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室和倉庫,報批的時候也知道,但是他們就沒有責任了。這些矛盾使得設計師要畫好幾套圖,非常混亂,其實這樣更不好,反而將來會出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是大家都要思考的問題,一定要保證老人的安全,同時也要考慮國家的現狀,以及我們到底用什么方法來解決老人的疏散問題,在緊急情況下怎么辦。
國外對老年人建筑的消防疏散解決方案是宜隔不宜疏,即便老人都住3層以下,也不可能一個一個把老人背下去,發生了火災,靠這種手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首先我們要隔離,讓老人呼吸到新鮮空氣,不要被嗆死。像日本的房間陽臺是打通的,可以用于火災時的疏散,等待救援而讓老人下樓是做不到的。還有一個例子是把公共活動空間的消防門關上,預備好供老人生存的食品和飲用水,讓老人在那里等待救援,解決消防疏散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不上3層就安全了,應該更多地在設施設備和空間設計上進行考慮。
2 養老項目創新模式案例——醫養結合模式。
廣東樂善居頤養院,項目定位是中高端醫養結合型護理設施,現在一共住了31人。這個項目跟醫院建在一起,原來是醫院的倉庫,現在將其中的三、四兩層改成了老年設施,一層用作急救中心,特別好的條件是醫院和養老院在一起。
這是改造前的樣子,可以看到里面的空間非常大進深很深,里面是黑的,這個是主要矛盾。在改造上怎么處理呢?原來的建筑共有4層,我們把3、4層作為養老設施,通過打掉屋頂和樓板形成了兩個中庭,讓光線照進來,這樣原來很厚的建筑,中間出了兩個天井,就有了陽光,把周邊都照亮了,周邊有窗戶的空間全做成了老人的房間。
因為建筑比較大,我們正好把它劃分成了兩個服務區。服務區可以照顧到門廳、起居廳、康復訓練區等,服務比較近便。
特別是護理站的設計,這個護理站的視線比較通透,可以看到很多個方向,可以看到電梯,可以看到老人在走廊里的活動,甚至可以觀察到各個門,這樣對服務管理就非常方便。
但是當時我們做的時候沒有隔斷,是通透的,后來院長說廣東夏天開空調比較多,如果全是通透的比較浪費能源。這個問題在北方不是問題,但是在南方就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就拿玻璃對空間進行了分隔,在餐廳時只開餐廳的空調就可以了。我們跟管理人員有非常多的接觸,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密切的討論,他們提出的意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幫助他們把問題解決。現在看來,美觀損失的不是很大,但是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提升,對他們來說經濟上有很大的節約。
另外一點,由于這是個醫養結合項目,所以對醫這方面也特別的重視。比如說這里面有一些房間是按照醫療條件改造的,像藥房、診室、護理站等空間在設計上就必須要符合醫療方面的規范,否則的話報批的時候就批不過。住在這里面的老人就醫住院很方便,現在是有病的狀態,這個地方就算醫院了。如果病好了,就是老人院,老人在這兒不用動,只是換一張卡,是藍色的時候就是住醫院,如果是綠色的時候,就是住老人院,床位不用換,醫生可以上門。而且這個醫院本來就有醫生,也可以提供相應的診療服務。這種模式非常受到老人的歡迎,老人可以一會兒處在住院狀態,享受醫療保險,一會兒是養老狀態。這是比較好的結合方式。
當時改造的時候空間不是很大,現在稍微年輕一點兒的老人都希望住單間,因此這種小單間非常受歡迎。管理人員也跟我說,特別喜歡四人間,因為四人間效率特別高,希望臥床的老人用四人間,稍微能夠自理的盡量用單人間,雙人間通常適合夫婦或者是好朋友住,三床間最不利。
3 養老項目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趨勢1:發展社區復合型養老設施為什么發展復合型?因為老人的狀態有比較老的,也有比較年輕的,他們的要求不一樣。如果單做日間照料沒有什么需求,如果單做一個設施也住不滿,所以我們希望是復合型的,什么樣的服務都可以提供一些,在日本也是這樣,他們做的是小規模多功能的養老設施。前面提到了如果你的規模處理不好也不行,比如說就兩、三個人住,晚上還得要陪,特別浪費人力。如果作為機構,晚上要住下,整天都在這里需要服務的,需要上規模,入住人數太少了不能盈利。小飯桌、活動中心就比較自由了,一旦需要全日制護理,就應該上規模。比如說日本的日間照料是25人起,如果是設施是50人起,至少是這樣的規模才能做好。
趨勢2:規劃設計助力高效服務智能化設備和機器人今后會發展得特別快,現在做建筑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建筑可以一百年不改,這個建筑體都不會壞,當然內裝修可以改。如果在建筑設計的時候沒有做好,把它做錯了,就意味著在今后的100年里都不好改了,比較麻煩。現在有了智能化,有了機器人,也可能空間會跟原來有很大不一樣,現在我們必須要預測到,要把它做好。一定要做框架結構,一定不要做剪力墻,比如說廁所的位置應該盡量用隔斷,甚至用到的門板應該可以拆卸。因為老人住了沒兩天就要坐輪椅,進不去廁所就不方便了。特別是機械設備上來了,需要地面非常的平,因為機器要自己走,一坎兒機器就過不去,我們要考慮到門的大小,設備進出是否方便。所以大家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十年以后,或者是二、三十年以后的狀態是什么樣子,不是僅僅應對現在這種狀態。
小結:我國養老項目正處百花齊放的發展期,非常好,大家都在討論應該怎么樣做更好,這是咱們國家一個新鮮的事物。另外,我們應該探索在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下,什么樣的模式才是自力更生的中國養老模式。多樣化的探索將來在世界上肯定有一席之地,我們探索出來的經驗將來也可能為世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