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城鎮職能是城鎮職責與能力的合稱。有些書也稱之為功能,是功效與能力的合稱。具體來說,是指某種能力及其能實現的功效。比如,槍炮用于戰爭克敵制勝、滅蚊藥劑殺滅害蟲(當然質量須合格)……即言其功效。職能或功能,都有職責與能力雙重含義。職責,又稱職務,責任和義務,意指應當完成的任務,應當實現的效果。能力則指實際才干、能力、素養、品質。職責與能力,二者其實不是一回事。而是一表一里的辯證關系:職責為表,能力為里。職責能否兌現,取決于能力是否充足。而城鎮職能又該如何界定?舉芒福德觀點為例,他認為城市的核心職責是“流傳文化、教育人民”(見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第一卷city 條目)。這是城鎮職責,更準確地說,是城鎮的最高職責。職能、職務、職位,都指向責任與義務,屬應然范疇,而非實然。要將這應然化為實然,取決于能力。城鎮必有特定而具體的能力,才能勝其責任:流傳文化,教育人民。
城鎮功能,因城鎮主體自身龐大復雜,功能實現周期浩瀚漫長,為理解清晰起見,其龐大復雜的功效機理宜解為三個層次來認識:淺層——基礎功能,中層——本體功能以及深層——潛在功能。這三個層次及其所含要素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有機聯系呢?
基礎功能:承載、容納、涵養(這是資源環境容量的極限概念,也是基礎條件。);
本體功能:居住生活、工作就業、交通通訊、休閑娛樂(一般城市都具備,程度不同,這是著名的雅典憲章厘定的。)
潛在功能: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創新文化、教育人民、提高人類素養,推動宇宙進化大潮繼續向前。這無疑屬于最高層次職能。但這種最高職能只能在前兩種基礎職能充分圓滿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反之,假若一座城鎮容量狹小,擁擠不堪,承載力飽和甚至下降,當然難以履行其居住交通就業娛樂四項本體職能。在前兩大類尚且不能充分滿足的情況下,要城鎮履行其留傳文化、教育人民的最高職能,豈非白日夢。但是,這最高職能卻是文明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核心增長極。即所謂“人類文明和文明人類的點滴進步,首先從內心開始。”史上最重要的社會經濟變化和進步,例如最著名的文藝復興,都從城鎮這個層次兆始。但是,人口素養,精神思想的提升與成熟,只是城鎮的潛在職能。潛勢不是現實,應然尚非實然。
留傳文化,教育人民。教育最核心的成效和指征,就是人才。從實例看,據《中國市縣大辭典》記載,江蘇省的宜興市不獨生產紫砂壺,還有“教授之鄉”的美名,那里人愛讀書,文風久盛不衰,名人輩出:古代先后有周處、徐、盧象升、陳維崧等人,近現代有徐悲鴻、潘漢年、潘梓年、潘序倫、潘菽、蔣南翔、周培源、周建南、唐敖慶、史紹熙、朱啟楨等人;江西省臨川被稱為“才子之鄉”,歷代王朝195次科舉考試,中進士者726人。自宋至清,著書立說450余種,2000多卷,其中771種被列入《四庫全書》存目。宋代著名學者、詞人晏殊、晏幾道父子,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清代大書畫家李瑞清、現代物理學家饒毓泰、文史學家游國恩,都出自這里;湖北省蘄春市素被稱之為“博士之鄉”,一條街出了35名海外博士。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這都證明了城市蘊含創新的勃勃生機。
這么輝煌的成就,是從什么時候終止的 ?……這些輝煌業績皆非偶然。其他條件不論,自由——思想信仰自由,是最核心的自由,是前提,是第一要義。
人的需求層次已在馬斯洛金字塔模型中展示得很清楚,可概括為安全、繁衍、歸屬、尊嚴、自我實現五層次。上課時,學生更將其簡化為三層:活命、立命、使命,分別對應人的基礎素質(主要是體能)、主體素質(主要是知識和技能)以及導向素質(靈魂、信仰)。這幾個層次的逐次上升都離不開自由這個人文元素。
可見,馬斯洛也好,城鎮結構三層次也好,個體素質三大要素也好,都清楚顯現一個基本規律——從基礎到頂層逐次制約:自然條件制約人工環境,人工環境制約社會本體。同樣道理,所謂“首都職能”顯然也離不開“非首都的”基礎職能支撐。這個規律和常識,能違背嗎?與億萬斯年自然過程相比,人工環境終難持久,除非充分理解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要求。
若把馬斯洛金字塔模型與本題目相結合,可得出結論:人類的基礎素質、主體素質和導向素質,連同各自需要,理應在城市環境中得到滿足。這就要求城市提供養育、智育、體育、美育、德育的綜合能力和效果。為此,城市以自身日常生態、社會、文化和市政設施的運行,包括學校、醫院、托兒所、敬老院、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教堂、寺廟……體現人文關懷和社會功能,保證人類逐步走向文明,遠離淺薄、遠離愚昧、遠離野蠻、遠離殘暴。如果說城市規劃的首要任務還是價值的規劃,那么,城市運行的核心含義還在于確保城市能完成上述使命——留傳文化,教育人民。
陳丹青新近著文稱:“我國人文素質低下,是百年革命的深刻報應。”他的觀察思考可以從無數相繼死滅的古城鎮、村鎮中得到佐證和詮釋。所以,無力文化自檢不僅阻礙著改進城鎮功能,而且成為整個民族文明優化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