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將如何為他們提供再受教育的機會,如何為他們的孩子解決受教育的問題,讓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等,這都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關鍵措施。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在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經濟要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對于這個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博士接受獨家專訪時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十二五”期間,中國城市化進程又將向前邁出一大步,4500萬新增就業人員就意味著有4500萬人將變成“新市民”,如何來教育這些新市民,將成為城市化中國的一個大課題。
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啥?迅速提升國民素質
當前中國教育最首要的任務是什么?秦紹德博士認為,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解讀,中國教育就是要為未來發展儲備生產力;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解讀,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受教育、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秦紹德博士認為,現在社會對教育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家長一說起受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名牌大學;老師們說起受教育,似乎個個都以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中國的發展需不
需要高素質人才,這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不是所有學校都要去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不是只有名牌大學、大學才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這個結論顯然就有點以偏概全了。秦紹德博士認為,對于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當今中國,教育的“首要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教育來迅速提升全國人民的國民素質。只有國民素質上去了,才能支撐起迅速發展中國的未來。
如何提升城市化質量?讓“新市民”適應城市
“在我國現階段,國民素質教
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一些進城的新市民,他們的素質提升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秦紹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所提出的“新增4500萬人就業”,這么龐大的就業群體和全社會對國民素質的技術和能力要求就成了一對非常鮮明的矛盾體。這個矛盾化解不了,中國的“城市化”質量就將大打折扣。
秦紹德分析,這4500萬人涌入城市,除了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的人之外,其中很多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進城務工人員。各級政府將如何為他們提供再受教
育的機會,如何為他們的孩子解決受教育的問題,讓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文明等等,這都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關鍵措施。
“這個過程不會太短,也不會太長,中國國民素質提升的過程估計要長達20至30年。”
為何培養不出大科學家?未來改變應試教育方式
“現在一談到教育,大家都說大學難考、工作難找,這是為什么?”秦紹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這種教育方式的長期存在,恰恰就是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大科學家的根源所在。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教育改革失敗。其實,我們國家的教育結構體系是合理的,我們的義務教育很成功,全國上上下下的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也為國家發展培養了千千萬萬的人才。秦紹德說,現在一說起大教育家,很多人都會說蔡元培。其實,大家也不用把蔡元培神化,從總書記到工程師再到很多行業的領軍人物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自己的學校培養出來的。
很多人都在問我,為什么我們現在的大學培養不出大科學家?我認為關鍵所在就是要改變應試教育的方式。
在這一方面,日本曾經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秦紹德說,二戰之后,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困難,百廢待興。但日本將國民素質的提升放到了第一位。過去這么多年,日本也沒有出現過什么偉大的、知名的科學家,但是日本從工業設計到產品制作,都是非常精致耐用;日本制造的汽車、電子產品很快就在全世界暢銷。
這表明,日本通過提升國民素質,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因此,對我們未來的教育,轉變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對這4500萬新增就業人口來講,就更應該向著技術人才方面去培養他們,使他們很多人能成為掌握熟練技術的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