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院的大鵝,白花花的一片,正在給鵝填食的張海民彎下腰,一群白鵝朝他“飛奔”而來,一邊掙著吃食,一邊“引吭高歌”,地上凌亂的鵝蛋,在張海民看來就是他擺脫貧困的“金蛋”。
張海民是黑龍江省青岡縣民政鎮沿河村的農民,前些年外出打工,積攢了一些錢,蓋了新房。2014年父親患上癌癥,不但花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了10多萬元外債,并且張海民還患上病,干不了重活。
2015年,民政鎮開展貧困普查,通過建檔立卡,張海民被認定因病返貧。為實施扶貧到戶,精準施策,民政鎮鎮長郭殿寶幫張海民聯系了當地繼東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幫扶下,去年底500只種鵝在張海民家的院落里“安家”,現在種鵝數量已達到1100多只。
引進種鵝需要錢,資金從哪里來?市場往哪銷?據張海民介紹,鵝雛、飼料都是繼東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賒給的,并且這個合作社指導防疫工作,回收鵝蛋。“繼東大鵝合作社的幫扶,解決了我想養大鵝,養不起的問題。”張海民說。
大鵝的引進,讓張海民對擺脫貧困充滿了信心。張海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只種鵝一年下蛋70至80枚,現在的價格是3.5元一枚,扣除成本,一只種鵝每年利潤80多元。“今年預計收益達到8萬元,差不多能把外債都還上,鎮里這么支持我,還有啥說的,必須好好干,明年爭口氣,就能甩掉窮帽子。”
不僅在沿河村,民政鎮有利村也是繼東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幫扶對象。有利村貧困戶劉景輝去年從合作社賒了800只鵝雛,今年他聯合2家貧困戶,準備擴大到1萬只。“以前看到合作社養鵝掙錢,我們很眼熱,但沒有錢進行前期投入,干著急。”劉景輝說,現在找準了致富門路,解決了資金問題,拔掉窮根很有信心。
在該合作社鵝雛孵化基地,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卸載從收上來的鵝蛋,每筐鵝蛋里都有一張卡片寫著貧困戶的名字。據繼東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繼東介紹,去年以來,在沿河村、有利村,合作社共幫扶貧困戶20多戶,前期不僅賒給鵝雛、飼料,還負責回收鵝蛋。
青岡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境內洼澇地、鹽堿地較多,2011年被列為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份。近年來,青岡縣確立了食用菌、水稻、粘玉米、白鵝、生態旅游五大扶貧產業。郭殿寶說,民政鎮地勢低洼,多溝壑,具備發展大鵝養殖的優勢,確立了以白鵝養殖為紐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思路。
青岡縣扶貧辦主任李永年說,精準扶貧,選擇致富項目是關鍵,民政鎮依托繼東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服務和技術、連鎖銷售等運營模式,解決了部分貧困戶想擺脫貧困,但因資金、技術做不了的難題,真正做到精準扶貧、項目到戶、資金到戶,貧困戶依靠產業加快脫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