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雙轉移
“近幾年來,珠三角的優勢明顯削弱,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迎頭趕上。因此,為了繼續保持競爭力,廣東不得不推出珠三角一體化計劃。”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部分專家認為,珠三角實施一體化其實有迫于經濟發展趨于多元化的原因。
于是,“如何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就成了擺在珠三角執政者們面前的難題。經過長期探索,一種新思路被提到領導者面前:用產業和勞動力的“雙轉移”沖破行政疆界,推動區域的聯系、對接和一體化。
以廣東韶關為例,一直以來,韶關主要承接東莞和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的產業轉移。“此前由于交通條件限制,韶關招進來的產業不多。但在雙轉移推動下,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進駐的產業不斷增多。”韶關市政府政研室主任謝祥騰告訴記者,“這兩年韶關一直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單靠我們自身,實現不了這樣的增長”。
“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不僅大幅提升了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綜合競爭力,也進一步提升了珠三角對環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廣東省政府秘書長、省規劃綱要辦主任唐豪介紹。
“按照《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珠三角將分三步走:一年開好局,四年大發展,十年大跨越。”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認為,《綱要》實施一年,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第一步目標已經完成,從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形成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前景很廣闊。
對于珠三角一體化下一步的發展,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認為,珠三角城鎮群只有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才能夠吸引更加高端的資源,促進更加高級的發展,這是一體化的意義。
宋勁松認為,廣東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經濟,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二是推進新型城市化,形成高集聚、高效能、高質量的城市發展模式,促進城市服務職能提升,推進需求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三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特別是要通過建立區域的共同制度,讓區域內人人享受不同城市的服務和資源。
“產業同構”和“行政壁壘”
珠三角要成為中國經濟最強勁的增長極,最被詬病的現實背景就是“產業高度同構”現象。
“解決珠三角產業同構的主要著眼點在于提高增量,而存量很難調整。《規劃》主要意圖是通過加快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改變整個珠三角的產業結構。” 參與《規劃》制定的廣東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成建三說。
廣東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學者姚立認為,珠三角一體化最突出的“短板”就是行政壁壘。破解之道就是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產品。在一些方面適當放權,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讓市場來配置資源。
事實上,長三角一體化牽涉到江浙滬三個省市,相對而言實施難度大,而廣東省重視協調發展應該是珠三角一體化的最大優勢。此外,珠三角的一體化也先走了一步,市場成熟度相對更受認可。
“珠三角城市群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就是單一的省級行政區,三個經濟特區,緊鄰兩個特別行政區,它是發散式、多中心、獨特的城市群格局,創新活躍,參與國際分工程度深,普遍受到空間容量制約,具有整合提升的內在動力,整合力度近年不斷加大。” 深圳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聶新平認為,珠三角城市群在我國城市群里面積最小,人口規模也比較小,其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