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有關日本的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的論文、出版物有很多。對這方面關心的中國讀者或已經掌握、接觸了這些知識。本文把研究對象明確為日本的中小城市,對其形成過程進行論述,給讀者朋友們提供一個參考。

  為理解中小城市,本文聚焦其形成過程,是因為任何城市在形成過程中,它的特點都會遺留下來。任何國家、地區,不管在什么時代,城市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經常是受前一個時代,或者是臨近區域強大的文化、經濟、政治、有時甚至是軍事的影響而形成的。特別是中小城市受到來自外部的影響更加顯著。大城市其實也一樣。只是大城市中,因為各種各樣的要素“混雜”在一起,所以我們不太容易認可它的特征,特別是形成過程中的痕跡。本文僅以日本的中小城市為對象進行論述的目的就在于此。

  本文論述了9個城市。一般來說,論述城市史的概要有好幾種方法。本文選擇沿著時間的軸線對“有形成史的,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城市進行描述,同時并列敘述具有“現代功能、目的和特色”的城市。

  本文將用以下的視點對日本的近1000個城市進行篩選。

  歷史性城市:在日本近1500年的城市形成史中選擇各個時代的 “典型”城市。 日本的城市形成大致從6世紀左右開始。一般的方法是將城市形成過程大致劃分為“古代”、“中世紀”、 “近世”、“近代”。本文也采用這個通常的區分方法。在每一個時代里選取一個典型的城市為例,介紹其形成史。“典型”的意思是,它是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特征的城市。從這點來說,“大城市”是各種要素的復合體,難以理解城市的時代特征。相比之下中小城市更加明了一些。

  近代、現代城市:現在來看 “古代”、“中世”、“近世”,它們的時代特征比較單純,相信讀者朋友們能從分別列舉的每一個城市中,了解到它的形成史。但是對于“近代”(僅僅幾十年前的事情),舉出一個“典型”城市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設定了以下幾個選擇城市的視角:在近代經濟飛速發展中形成的城市;從近世閉關鎖國到開放,并在外國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城市;在大城市(首都)功能分散構想中規劃的城市;在西方文化進入的過程中,作為休閑、療養地而發展起來的城市;還有將現代的“主題公園(Theme park)”建設成城市的嘗試,以及對于分散首都功能的構想,將追加論述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我從這些角度選擇城市并論述其形成史,但每一個城市中都混合了各種各樣的要素,我的論述并不十分充分,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能從我的零碎論述中理解日本中小城市的特征……

  現在日本整體人口約為1億2800萬人。其行政區劃中的“基礎性地方公共團體”是指大約1700個的市、町、村和東京的23個特別區。這些所有的市、町、村和東京的23個特別區都包含在按照廣域(上位)劃分的47個都·道·府·縣(1都、1道、2府、43縣)內,日本實行兩個階段式的劃分制度。

  近代(16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的幕藩體制下,由大約300多個地方領主所統治的“藩”是江戶(現在的東京)幕府所控制的行政體制。這些“藩”的中心區就是領主所在的近代的城下町,其至今發揮著日本地方核心城市的功能。

  在促使封建體制(行政上是幕藩體制)向近代體制(行政上是中央集權體制)轉變的明治維新(1868年)中,“藩” 被合并為約70個“縣”。“都·道·府·縣、市· 町·村”起源于近代的藩的體制,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各個地方的領主(武士家族)分割統治全國時的產物。通過明治維新,領主被廢除了,但“藩”作為地方管理體制仍然被使用,只是被“縣”所替代了而已。并且,根據規模將各個“藩”中的城市劃分為市和町。

  地方上實行下位劃分方式,工商業者居住的人口密集地稱為“町”,農民居住的村落稱為“村”,較大的人口密集地稱為“市”。從明治維新開始經歷了140多年的變遷,日本現在大約有800個“市”。各個市的規模,如果不計算東京都特別區域里的約900萬的人口,以370萬人口的橫濱市,270萬人口的大阪市為首,100萬人口以上的市有11個,100萬—50萬人口的市有24個,50萬—30萬人口的市有48個,30萬—10萬人口的市約有200個,10萬人口以下的市約有500個。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被賦予更廣泛的權限。“政令指定城市”對人口的要求是50萬人口以上(20個市),“核心市”的要求是30萬人口以上(41個市),另外“特例市”的要求是20萬人口以上(40個市)。都·道·府·縣的行政中樞所在地的城市,除東京以外還有46處。除了幾個縣以外,都是在該行政區域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另外,多數都是將要在第3章中講到的由“近代城下町”發展而來的城市……

  1. 城市形成過程的時代區分?

  本節大致區分日本的歷史時代,并對各個時代的城市特色進行概述。考慮到國家形成期(6、7世紀)以后的政治體制變革對城市產生的巨大影響,一般如下區分日本的城市形成過程。

  古代城市(從6世紀左右開始到12世紀末為止),相當于日本史上的飛鳥時代(6世紀末—710年)、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

  中世紀城市(從12世紀末開始到16世紀中葉為止),相當于日本史上的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室町時代(1333年—1573年)。

  近世城市(從16世紀中葉開始到19世紀中葉為止),相當于日本史上的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

  近代城市(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到1945年為止),從德川幕府解體到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現代城市(從1945年開始至今為止),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至今為止。

  本文將近代城市和現代城市統括為近現代城市,將19世紀后半期以來形成的城市一起作為研究對象。另外,長崎是從近世到近現代過程中形成的城市……

  伴隨著古代日本大和王權(天皇權力)的確立,公元710年,日本效仿唐朝,在政治和行政上采用律令制度,建立起了真正的都城制城市“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一般認為它是以長安和北魏洛陽城為模型建立的。

  平城京,東西4.3km(包含城外部分共6.3km)、南北4.7km、面積24 km2。在北端中央設置了平城宮,以南門(朱雀門)為起點朱雀大路貫穿中央南北,在南端設置了羅城門。與朱雀大路并行的南北大道從一坊大路開始到四坊大路為止,東西共計9條,東西并行的大道從北一條大路開始往南到九條大路為止,一共10條,這樣便形成了格子狀的分隔圖。也有其四周被羅城(城墻)包圍的說法。但是,一般來說日本古代都城的周圍都沒有城墻包圍。這是與大陸的都城制城市最大的不同點。

  據推定,鼎盛時期的人口有10萬人。在城里也可看到唐朝、新羅和遠道而來的印度人。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絲綢之路從長安向東一直延伸到了平城京。平城京作為“絲綢之路的終點”,天平文化在此誕生,這里成為國際化城市。然而,即使是如此繁華的平城京,水系基礎設施也不甚完備。附近沒有大河流,水運規模也很小,水源的供給及下水道的排水狀況都不理想,衛生狀態也欠佳。作為平城京建設范本的長安的水利狀況也不好,這可能是五代以后遷都到洛陽和開封的一個原因。所以,平城京在不到1個世紀的時間里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794年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

  遷都平安京后,平城京就衰退了,只是作為大規模寺院和與此相關人士的城市得以繼續留存。到了近世,隨著參拜寺廟這種旅行方式的興起,城市東北部的奈良町迎來了眾多的游客才再次繁榮起來。

  現在,奈良作為日本屈指可數的著名旅游城市,每年有大約1400萬人到此旅游。另外,它還有大阪的衛星城市(住宅城市)的功能。現在全市有28 km2,人口36萬……

  武家(武士)集團,作為武裝集團起著保衛貴族階級、維持城市治安、維護已開墾農田的作用。12世紀后期權力逐漸增大,最初得到強大權力的平氏,在京都建立根據地的同時,為與大陸開展貿易在現在的神戶開設了港口。

  12世紀末,一直與平氏對抗的另一個武士集團——源氏將平氏消滅,確立了權力。作為和貴族政治(朝廷)相分離的政權,1185年以后,在東日本的鐮倉設立了幕府(中央政府)。在日本史上,將這個時期以后叫做“中世紀”。源氏幕府在這個地方一直存續到了1333年。

  源氏選擇鐮倉作為其幕府所在地的理由是,為了避開過去的遺留勢力集聚的近畿(京都及其周邊),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是這個地方的自然和地形是南側靠海,其他三面環山,有利于防御。 為了和宋朝進行貿易在海邊建立了港口,但是因為海象條件不合適,最終停止了。

  以京都(平安京)的朱雀大路為參考,把從海邊開始向北的大道(后稱為“若宮大路”)作為城市的中軸線。東西南北每隔100米建設街道。在若宮大路的東西約300米處建有與它平行的“小町大路”和“今大路”,形成了南北的主干道路。東西方向上,從北向南建有橫大路,大町大路,東大路。這六條大路所呈現的稍稍歪斜的格子狀街道結構,繼承了古代城市(平城京、平安京等)的都城制城市的建設理念,但是與古代城市相比規模較小,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為其顯著特點。與“理念型”古代律令政治產生的理念過多(也就是沒有與當地的自然地形相適應)的古代都城制城市相比,武士階級的“重視現實”的理念也在城市規劃上體現了出來……

  現在日本地方上的很多主要城市都是以近世城下町為起源的。這里將通過西日本的典型近世城下町“中津”,對近代城市的特征進行概述。它是進入近代,引進鐵路及發展近代企業后發展起來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城市。

  中津是在戰亂結束后的1587年,進入黑田氏的統治范圍,成為其城下町。黑天氏放棄了為了戰斗而設計成小山式樣的古城,開始了適合新時代要求的城下町建設。考慮到與京都、大阪的直接水運交通,城下町建設在中津川(山國川)的三角地帶。繼黑田氏后(1600年)由細川氏大致完成了其建設。

  細川氏對中津的領地進行了詳細的勘察。此次土地勘察使用了全國的統一標準和度量衡,對土地的生產性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統一的度量衡,是形成近世武士家族社會(近世封建制,幕藩體制)經濟基礎的制度。作為都市的城下町在1620年基本完成。

  奧平氏統治時期的城下町的人口,在近世中期18世紀初有5,000 人,在近世末期19世紀中期約有4,000 人。在城下町之外的農村地區,中津領地上居住的人口約有6萬人。據推測,領地里的人口中約有10%是武士家族、町人、工匠這樣的非農民階層,約90%是農民階層和在城下町之外的兼職商人、工匠。農民生產的糧食作為稅收被征收,在城下町交易,獲得的貨幣用于藩(領)經濟運行,城下町也是市場。全國的陸地交通網狀干線道路從這里通過。這些道路和商人所在地(町地)交匯的地方成為繁華街道。與京都、大阪連接的瀨戶內海航線的主要港口建設在了流經城下町西郊的中津川(山國川)的入河口處,這里的市場交易也非常興隆。

  城下町的外城墻被海(瀨戶內海)、河(山國川)、濠溝所包圍,有六個出入口。武士家族用地,城周邊為上級武士區域、下級武士用地被分配在出入城下町的兩處出入口的街道處。商人用地分配在城下町街道的兩側……

  日本從17世紀初期到19世紀中葉斷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度過了所謂的“鎖國”時期。在此期間,唯有長崎是對外國開放的城市。雖說是開放的港口城市,被允許入港的也只有中國(清朝)和荷蘭。這種閉關鎖國狀態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末期的1854年。

  ——閉關鎖國時期的長崎。1639年,幕府擔心基督教侵入日本,除了不會將基督教傳入日本的荷蘭和中國以外,禁止其他國家入境和日本人出國。以貿易為目的來到日本的荷蘭人,被安置在長崎灣中建造的人口島(長崎出島)上,其商業活動也被限定在島內。當地行政部門在港口附近用圍墻和溝渠圍了一塊地(唐人屋鋪)作為中國人的居所;為儲存中國人運來的貨物而建造了人工島,將這作為中國人的商業活動地(新地唐人養物所)。另外,中國人還帶來了當時最新的佛教——黃檗宗。

  ——開放后的長崎。這種狀態持續近200年后,1854年,日本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打開國門,閉關鎖國的時代結束了。沿著長崎的港口碼頭形成了外國人的居留地。與此同時,在橫濱、神戶、函館也形成了外國人居留地。這些區域的空間結構與日本傳統的城市空間構造不同。貿易辦公室、商業設施都沿著港口建設,沿海修建了海邊游覽線路、散步小路(Promenade)。這些建筑使用了過去日本所沒有的磚,用西洋的方式來裝飾。因為不習慣東亞的潮濕氣候,西洋人的住宅建造在丘陵地帶。住宅建筑方面,在西方的住宅樣式之上,添加了帶有印度等南亞風情的陽臺等建筑風格。西洋式公園、賽馬場等娛樂設施、人車分離的道路、兩旁栽樹的街道也逐漸完備起來。這是在中國的都城城市建設風格傳入日本(7、8世紀)后,日本再次在城市建設使用外國的方式和式樣。這對此后的日本城市形成、城市的西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倉敷有兩個城市面貌。舊市區是在近世船運和海運的交界處形成的內河港口城市。在明治時代后(19世紀后半期),這里的紡織業興起。伴隨著產業資本的積累,城市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城市文化得以充實。另一方面,現代(20世紀后半期)在臨海地區形成了重化學工業(機械、石油工業)區域。現在,倉敷有沿著運河的舊市區的商業紡織工業和沿海地區的重化學工業兩個區域,這是典型的日本產業都市的空間構造。

  ——近世的倉敷。在近世,倉敷是德川幕府(中央政府)的直轄地,不是城下町。平原地區是近代開拓的區域。流經城市中央的倉敷河是運河,內陸地區的大米(幕府征收的稅)等通過這條運河被運送出去。下游建立了內陸港,儲存物資,從事流通業的商人聚集在這里形成了繁榮的城市。

  中央派遣官員管理幕府直轄地。日本各地的藩由藩主通過強大的武士團來管理,直轄地沒有武士團,統治力比較弱,因此就有了居民自主成立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民眾參與型的合議制共同體很早便成立了。共同體的設施之一就是“義倉”。居民每年提供大米、小麥等谷物,發生饑荒和災害時可以用它來實施救濟。進入近代后,形成了之后要提及的大原孫三郎(1880—1943)的祖父也參加的新型“義倉”。這種居民參與倉敷的傳統,也影響著近代以后的城市建設……

  1960年代,為了分散首都東京的人口以及城市功能,設置了首都圈整備委員會,研究轉移首都的一部分功能。1970年,制定了《筑波研究學園都市建設法》,計劃在離東京中心東60km的筑波山麓的農村地帶規劃一個約30km2的新城市。

  計劃的內容是研究教育設施地區,住宅地區以及市中心地區共計27km2。關于研究教育設施地區的構想是,在北部中心設立國立筑波大學,同時配置文教系、建設系等相關設施,在南部中心設立國立研究機構——工業技術院,同時配置理工系、農林·生物系等相關設施。

  住宅區包括公務員住宅、公團住宅、公營住宅和私人共有宅基地,同購物中心及學校建設在一起,分散配置在整個城市中。在市中心地區,南北設置pedestrian deck,實現人車分離。行政機關、會議中心、大型商業設施等將集中這里。在地下建設7.4km的共同管道,里面集中鋪設上下水道、電力·電信、廢棄物除塵管線,提供和排出各種能源。國家計劃設立的新城市周邊是“周邊開發地區”,其中有民間企業所開發的住宅、工廠和民間研究機構等。另外,以前的農田、農村的一部分進入新城市中呈馬賽克狀分布。

  新城建設從1968年開始動工,到1985年大致完成。新的行政區域“筑波市”合并了周邊的城市和農村,現在總人口為22萬人,面積達284km2。從就業者分布來看,第一產業從業者約3,000人、第二產業約17,000人、第三產業約69,000人。教育研究機構和企業數目約300個,其中研究人員13,000人……

  日本的休假、療養地多為溫泉所在地。富士山腳下的箱根從近代以來就作為風光明媚的溫泉旅游地不斷獲得發展,現在也是日本有名的別墅區,以及1980年代以后日本各地興建的別墅的模型。

  輕井澤是從江戶(東京)到京都的中山道途中的住宿街。中山道是近代日本陸上5大交通干線之一。從江戶(東京)出發,只要跨越日本最大的島——本州的中央分水嶺一點,日本海的一側就是輕井澤,是位于淺間山火山腳下、海拔1000m左右涼爽高原地區中山道沿線的小城。夏季(7,8月)氣溫26℃—17℃、冬季(12,1,2,3月)氣溫5℃—-7℃。

  ——避暑地的形成期。明治維新20年后的1888年,一名加拿大基督教傳教士在這里建造了別墅,這是輕井澤作為避暑勝地的開始。對西方人來說,東京的夏季氣溫高濕度大讓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們找到了能涼爽地度過夏季的避暑勝地——輕井澤。自此面向西方人建造的旅館和別墅逐漸增多。同一時期,這里到東京的鐵路開通了,避暑游客來往的便利性也為輕井澤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00年,這里約有60座西洋風格的別墅和教堂。為滿足西洋人生活需求,陸續出現了面包店、火腿等食品制造、西式服裝、照相館等服務業的店鋪。針對沒有別墅的西方人,提供西式服務的旅館也開業了。高爾夫、騎馬、網球等西洋式的娛樂也很盛行。這里成為了在日本的西方人的聚集地,居民中有日本人也有西方人。長崎、橫濱、神戶等港口城市是受西洋文化影響的大中沿海城市,而輕井澤是西洋文化在此扎根的高原休假、療養小城市。1910年在這里住宿的客人超過了10萬……

  伴隨著日本1950年代后半期的經濟增長,在東京圈從西側的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到東側的千葉縣君津市,形成了幾乎環東京灣一周的沿海工業地帶“京濱工業地帶”。被稱為“日本四大工業地帶”的還有名古屋圈的“中京工業地帶”、大阪圈的“阪神工業地帶”及“北九州工業地帶”。進入1960年代,日本開始推行“太平洋經濟帶”政策,這個地帶形成了東西長為1000km的工業化區域,其中包含“京濱”東部的千港灣區域,和“中京”之間的靜岡縣區域,“阪神”和“北九州”之間的瀨戶內海沿岸區域。到1980年代在這個區域60%的人口、70%的工業品出貨數量都高度集中了起來。

  隨著工業化的進展,大量的人口從地方小城市和農村涌入大都市圈。很多地方的年輕人,被稱為“集體就業(從某個地方集合起來一起去東京)”、“金蛋(中學剛畢業的人才)”,他們涌入了大城市的生產車間。另外,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也多布局在大城市。盡管為他們準備的生活設施馬上就開始建設了,但大城市里除了固有的社會問題,比如土地狹小、環境擁擠、衛生問題(日照、大氣、水等),交通問題(上班、上學等)之外,還產生了住宅(被稱為“小鳥屋”的狹小住宅、過于擁擠和長時間的“通勤地獄”等)問題。

  ——Bed Town計劃。因此196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計劃在東京西部的多摩丘陵地區開發一個面積為2900公頃,能容納34萬人的住宅城。計劃的土地利用比率為住宅用地35%、教育+公益用地20%、道路用地20%、公園綠地20%、商業用地等5%。這個開發計劃將構建非常良好的居住環境。

  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入住,還實施了“近鄰住區理論”和人車分離的交通網計劃。進入1980年代,住宅城更加重視住宅的質量和多樣性,也擴大了開放性空間。一個住宅區里有1所中學、2所小學,面積約100公頃,住宅3000—5000戶,人口12000—20000人。公園、商業、公共設施的建設也以此住宅區為單位,還開設了“近鄰中心”。幾個住宅區作為一個地區,設置“地區中心”。在整個地域的中心設立“城市中心”,并開通了多摩中心站。在開始使用住宅之前,在地下設置共同管道,其中設置包括區域冷暖空調在內的民生工程……

  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經濟經歷了被稱為“泡沫”的長期快速發展期。隨著收入的倍增,國民的消費從購物開始轉到休閑和旅游等方面。規模巨大的旅游熱潮席卷國內外,于是既有景點的完善和新景點的建設成為新的需求。1987年,該領域的法律依據——《綜合療養區域建設法(休養地法)》開始實施。此前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自然土地、農業和漁業用地,依據這個法律有可能被開發為景點。

  Theme Park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Theme Park是1980年代初期受美國的影響而建設的,從1980年代后半期開始,日本各地相繼建設起大型的、各式各樣的Theme Park。然而隨著19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的破滅,投下巨大建設資金的Theme Park難以運營,有很多Theme Park不得不關門停業。

  ——Huis ten Bosch的計劃。日本很多的Theme Park,都是模仿東京迪斯尼樂園建設的“模擬世界”,給游客帶來一天的異國體驗。其中,在日本的西長崎建設的Huis ten Bosch,以Theme Park為出發點,并計劃將來使其發展為“城市”。民間資本打算將其建設成為一個新城市。

  開業初期,Theme Park用門票收入來回收基礎設施的投資,投資全部收回后,就免費開放使其成為“普通”的城市。全部開發規模約為150公頃,其中Theme Park部分(收費部分)為50公頃,其他的100公頃依次開發住宅。這個過程中,Theme Park的部分也被納入城市規劃(免費區域),成為商業和辦公區域。

  以Theme Park為城市建設的出發點,依靠民間力量“創造一個城市”,Huis ten Bosch在這個理想中誕生了……

  從1960年代開始,就有人討論轉移日本首都東京,或者轉移首都的部分功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不僅東京,日本的很多大城市都失去了其功能。住宅、交通、公共機構、服務設施等都是在1950年代重建的。從1960年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很多大城市都吸引周邊小城市和農村人口大量流入。特別是東京,不僅是行政中心,服務業、商業、教育、生產以及大量的住宅都云集于此。東京開始為交通擁堵、噪音、大氣和水系污染等公害問題大傷腦筋。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試圖把首都的功能轉移到其它地區、減少東京人口,這樣既能提高城市的便利性,也可以提高首都的功能。有關首都轉移目的地的調查也進行了。這個時期日本城市的地價開始大幅上漲,1980年代后半期,在后來被稱為泡沫經濟的時期,大城市的地價更是異常高漲。另外,襲擊大城市的災害、阪神淡路大地震等天災、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等的發生,也加深了人們對首都功能集中在東京的恐懼。

  1990年代首都功能轉移候選地有:東北地區的“櫪木·福島地區”;東海地區的“岐阜·愛知地區”和有可能成為候選地的近畿地區的 “三重·畿央地區”。

  “轉移”有“把首都本身轉移出東京”、“設立一個副首都作為東京的輔助城市”,還有將東京的首都功能(國會、各省廳等)的一部分轉移出去的意思。

  但是,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國家財政面臨長期赤字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首都功能轉移問題失去了財政支持,相關討論的聲音漸漸消失了……

  日本,一個島國,從明治維新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日本的中小城市發展創造了諸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也遇到了許多問題。透過日本的中小城市發展歷程,我們中國又可以學到什么?這一問題值得深究,本文只做淺談以拋磚引玉。

  日本是與中國衣衫帶水的國家,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中國的發展與崛起都繞不開日本。日本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其城市發展及經濟實力自然非同一般,其城市發展歷程更是與一般的歐美發達國家不同。中國與日本在19世紀都受到了歐美列強的入侵,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而日本卻在列強的堅船大炮下,打開國門,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上了強兵富國的道路。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成長為世界經濟強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受到諸多限制,但是日本僅用30年的時間又一次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創造了世界歷史篇章中又一個奇跡,被西方國家視作城市和經濟的發展典范。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大蕭條之中,至今仍然沒有走出泥潭。本文研究日本城市與經濟的發展歷程,發掘日本城市和經濟發展及衰落的原因,以此為中國的城市和經濟發展提供經驗和教訓。中國現在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急需解決,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直接影響中國城市與經濟的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文化傳統、生活習慣都極為近似,其城市和經濟模式與發展歷程都值得中國借鑒。

  任何城市在形成過程中,它的特點都會遺留下來。任何國家、地區,不管在什么時代,城市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經常是受前一個時代,或者是鄰近區域強大的文化、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的影響而形成的。特別是“中小”城市受到來自外部的影響更加顯著。大城市也一樣,只是大城市中,因為各種各樣的要素“混雜”在一起,所以我們不太容易認可它的特征,特別是形成過程中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