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是一位有著27年從業經歷的新聞人,人物專訪、故事寫作,是她的專長,她也長期關注城市歷史保護領域。
2015年,她在美國作了一年訪問學者,觀察到當地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所抱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很不可思議。“我很想知道這種人與城市之間的深切聯系從何而來”,中國的城市變化如此激烈,如何重建人與城市的關系?”黃海波對《城市化》雜志記者說。
她也開始關注歷史建筑與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再利用,然而身邊太多人不理解老房子和老街區的價值,甚至認為“全消失了才好呢”。她說,“這讓我很著急,又找不到說服他們的理由。”這些經歷,讓她萌生一個設想:要做一個留住歷史的展覽。
2017年,黃海波與美國朋友聊起自己寫過的一本書《一個70后女神的時尚史》,里面記錄著她不同成長階段的大事小情,朋友聽呆了,他說:“原來你們中國是這樣的!”在很多美國人印象中,“中國是一個很矛盾的存在,有時候裹著小腳,有時候穿著藍衣服(中山裝),有時候和美國大學生一樣時髦……他們始終弄不明白哪個中國才是真實的中國。”
回到太原后,黃海波把《一個70后女神的時尚史》里提到的物品列了一個清單,發給親人和朋友,請他們幫忙收集,想把自己度過的48年當成一個當代中國的樣本,用物品和講述呈現出來。結果,“大家找東西的熱情,還有收集來的那些舊物的豐富程度,都遠遠超出了預期,那時候我意識到了,這個展覽會是一個遠遠超出我個人故事的大事件。”
自2017年11月開始,339位捐贈人帶著自己的私人物品和個人記憶,走進黃海波的工作室,與同樣來自普通市民的20位志愿者進行交流、溝通。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年,全國各地紛紛推出大型活動慶祝改革開放,黃海波工作室策展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尚回響·大型實物展”被譽為個中翹楚。黃海波以媒體人所特有的敏銳洞察力找準切口,與志愿者們一起,“請339位捐贈人講述當代中國”。
該展覽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反映改革開放為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2958件展品全部來自太原普通市民的捐贈,展品征集工作部分由志愿者團隊完成。展覽通過普通人最真實的記憶和最真摯的講述,回顧一段段漸行漸遠的歲月時光,尋找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40年間,個人的成長成才,家庭的生活改善,城市的舊貌新顏都透過這些老物件所代表的日常一一串聯。一屋子的情懷,喚醒著記憶,更喚醒了很多已經久遠的情感。”
展覽以參觀者高度的參與性、良好的互動性而獨具特色,在太原美術館展出的兩個月時間里,吸引觀眾15萬人次。面對觀眾如云、網民熱議的火爆場面,黃海波分析說:觀眾在展覽上看到的,不僅僅是物品的呈現,同時也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展示,時間、地點、人物,還有家庭關系、社會交往,對生活的夢想和追求。這些物品本身并不傳奇,但因為有了人的經歷和情感,而變得格外重要。毫不夸張地說,觀眾可以從這些物品里看到時代,看到人性。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展覽?黃海波說,“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對普通人的生活很好奇”。她說,這一代人所經歷的重大生活變革,都是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展覽的關鍵詞就這樣確定下來了:普通人的物品和講述,人與城市,改革開放。“我想,2958件物品所講述的融入世界的渴望,對更高品質的日常生活的追求,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當代中國。”
眼下,黃海波工作室仍然在不斷地忙碌著,她和團隊成員所做的事,都是將個人與城市、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銘刻過去,而且指向未來,展現人們的生活態度,發人深省,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意義。
黃海波說:一個人就是一座博物館,希望將來建一個永久性的城市博物館,成為大家分享記憶的平臺。
“將個人與城市、細節與宏觀有機結合用以留住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這是黃海波與此次展覽為中國的城市化所作出的貢獻。這樣一種展覽形式,也值得大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