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北京西站,一幅“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巨幅廣告,在這個中國人流量最大的火車站格外顯眼。武漢之大,由來已久,歷史上,中國城市被冠以“大”的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但這幅廣告所傳遞的信息除了大武漢之外,還有大江大湖的大生態。
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城市也越來越大,“特大城市”、“超級城市”等先后粉墨登場,除了原來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成(都)武(漢)杭(州)西(安)”等“新一線城市”也浮出水面,城市大小之爭進入了白熱化,令世人矚目。
美國媒體在2018年評選了目前世界特大城市有40座,其中,中國就占了9座,武漢位列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入圍的城市按先后排名順序為:上海、北京、武漢、廣州、重慶、成都、哈爾濱、深圳和天津。
對于武漢之“大”,2019年8月26日,湖北地方最高長官——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在武漢市調研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時強調,要發揮武漢“主中心”作用,立足湖北、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加快建設“新一線城市”,在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更大擔當作為。
城市“大”是一個方面,但還需要“高”和“尚”,“高大尚”的城市才算是美好的,“高”是需要高質量,“尚”是要有幸福感。十八大以來,中國轉變增長方式,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而隨著新時代的開啟,城市化已到了亟須換軌轉型的新階段,必須由數量擴張型轉變為質量提升型。2018年底,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首個《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認為:在中國現階段,中國城市的大小不再以GDP論高低,城市化的發展不再以規模比大小,而是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論英雄。那么,從這些方面看,武漢有多“大”……
按照城市規模劃分,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就屬“超大城市”。目前,武漢的人口已超過1100萬,按照這一數字,武漢已邁入“超大城市”行列。
但在1949年剛解放時,武漢市人口只有102萬人,在1978年才有555萬人,而到2018年,武漢市常住人口則達到了1108萬人,70年前人口數不到現在的“零頭”;同時,武漢城鎮化步伐也明顯加快,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8年的80.29%,上升了32.6個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14年,武漢即獲批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第一批試點,在加快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綜合推進行政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等3個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武漢成效顯著,黃陂區武湖街成為全國樣板。武湖街位于黃陂區最南端,緊鄰長江,全街國土面積74.51平方公里,下轄7個社區、20個生產隊(行政村),轄區戶籍人口3.9萬,常住人口6.2萬。它原來是一個“十年九澇一旱”、“受災四處逃難”的窮地方,但到2017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8億元,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全街城鎮化率超過89%,工業化率60%以上,信息覆蓋率100%,本地居民就業率100%,居民參加各類政策性社保統籌率100%,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目標在武湖街已基本實現,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65個農場中排名第一。2011年和2014年先后兩屆榮獲“全國文明街”殊榮。自2012年以來,在全市街鄉鎮“三農”綜合考評中連年獲得第一;被授予全國農業先進集體。他們的經驗是:公平待遇是保障。農民失去土地、失去農村資源、失去最基本的就業崗位后,享受與城里人同等的住房、就醫、讀書、養老保險待遇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實踐中,武湖街運用國有農場的獨特優勢,率先實現了養老統籌全覆蓋、新農合全覆蓋、社會救助全覆蓋,并對農戶采取按戶頭、按人數分配還建房的辦法,最大限度保障了農民轉移后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現實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看,武漢是一座經常被調侃的城市,有人說它不南不北,不東不西,就是一個“找不到南北”、“不識東西”而“崛起中部”的大武漢。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的數據顯示:在全國15座副省級城市中,武漢市的城市化質量排名第五,深圳、廣州、杭州名列前三,成都位列第八,西安位列十一。武漢被認為是“新一線城市”中的代表城市之一。
說到中國老牌的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無非是版圖大、經濟實力強。那么,在“新一線城市”——“成武杭西”中,武漢的情況怎樣?
武漢是一座有著3500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盤龍城文化遺址就是其悠久歷史的見證,但當時的城池不過1.1平方公里;1949年武漢剛解放時,三鎮行政轄區土地面積302平方公里。2018年末,武漢全市土地面積8569.15平方公里,比解放初期擴大了27倍以上。
武漢有多大呢?可以和兩個國際大都市比一下:武漢=香港×8(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武漢=新加坡×12(新加坡面積716.1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武漢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2倍。
從GDP的增長來說,武漢作為近年最具活力的經濟之城,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913億元,比上年增長7.8%,在全國已有12座城市GDP過萬億元的激烈競爭中,武漢排名全國第9位,是中部地區GDP唯一過萬億元的城市。
2017年武漢GDP再創新高,達到13410億元;2018年,武漢GDP又創新高,實現生產總值14847億元,名義增速為10.72%,同比上年增長了1436億元。而回放到解放初期,武漢正處在百廢待興狀態。數據顯示,1949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為2.08億元,2018年是1949年解放初期的7138倍。
與此同時,武漢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1978至2017年,全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5.1%、12.1%和12.8%……
說到目前武漢最著名的道路,不是中山大道,也不是解放大道,而是一條“綠道”,這條“綠道”世界聞名,這就是東湖綠道。它位于東湖風景區內,是國內首條城區內5A級旅游景區綠道,全長有120多公里,寬6米,串聯起東湖磨山、聽濤、落雁、漁光、喻家湖五大景區的東湖綠道,是一條世界級的綠道。除了東沙湖綠道,還有后官湖綠道、江灘綠道等等,規劃綠道全長2200公里,其中城市綠道長465公里,主城綠道(含社區綠道)網絡密度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郊野綠道長1735公里,其中主線長430公里,支線長1305公里,號稱“世界第一”。綠道的建設使東湖成為了千萬武漢市民的大花園。
這是大建設中的綠色轉型,武漢曾經是全國典型的重工業城市,有武鋼、武重、武船等一批重工業企業,在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廢水、廢氣、廢渣,造成城區環境污染突出,生態破壞嚴重。“十三五”以來,武漢市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實踐綠色發展,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獲得持續改善。
數據顯示,從生態環境來看,2016年,在全國15 個副省級城市中,武漢位列第五名,處在上游位置,廣州、深圳分列第二、第三名,但均為沿海城市。武漢生態環境的改善得益于多管齊下、合力共治、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為了藍天白云、清新空氣,圍繞群眾感受最直接、反映較集中的空氣質量問題,武漢成立改善空氣質量工作領導小組,強化指揮調度,強力推進“擁抱藍天”行動方案各項重點任務落實,空氣質量得到一定的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減少了,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也下降了,藍天越來越多,霧霾越來越少,大氣質量越來越好……
2017年3月,央視財經頻道發布“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武漢再次登上“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其中,武漢因五年未發生重大事故食品安全為武漢人增加不少“幸福感”。據悉,此次調查通過對十萬個家庭的入戶調查及互聯網大數據分析,2016年武漢人對食品安全等較為滿意。
自2014年,武漢啟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武漢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武漢已連續5年未發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武漢的做法是,“三小”提檔升級,同時,積極推進了“明廚亮灶”工作,探索建立食品生產小作坊風險分級監管模式,有照小作坊信息公示率、食品安全承諾率及從業人員健康證明取證率達100%,風險防控水平提升。
除了加大抽檢頻率以外,武漢市推進了高科技智慧監管模式,食品信息可追溯。這不僅提升了市民對食品安全的參與度,還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從源頭到餐桌的信息化監管手段,可及時發現問題食品,提前預警預防食品安全事件,并要求企業對問題食品精準召回。
多部門聯手嚴厲打擊食品違法行為。自2016年以來,武漢市農業、食品藥品監管、公安等部門“三安聯動”,持續開展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藥、畜禽屠宰、水產品違法添加禁用物質、農藥打假等7個方面的專項整治。
“十三五”期間,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要求,落實“四有兩責”(食品藥品監管有責、有崗、有人、有手段,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和檢驗職責)要求,創新監管理念、改進監管方式、強化支撐體系、落實監管責任,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運用二維碼、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大膽探索符合地方實際,富有工作實效的監管模式和制度機制,提高監管效能;貫徹“史上最嚴”新《食品安全法》嚴管重罰的精神,依法加大處罰力度,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強化誠信約束,提高企業違法成本,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充分發揮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協調督辦平臺,進一步推動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保障基層食品藥品監管切實做到責任落實、崗位匹配、人員齊整、手段齊全;著力推動企業自律互律、社會群防群控、部門聯合聯動,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社會共治格局……
武漢有句話諺語叫做“緊走慢走,三天走不出漢口”,這一方面說明漢口的面積大,另一方面又映射了漢口道路阡陌縱橫,交通落后。在解放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三天走不出漢口”是很正常的事!
但現在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來自黃陂的郭大偉說:”以前三天走不出漢口,但現在坐地鐵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游遍三鎮”。
大都市都有交通擁堵之病,而解決的有效方法是建軌道交通,老牌一線城市大都如此,目前,北京和上海更是步入世界軌道交通先進行列。從交通來看,武漢除了有“九省通衢”之優勢,更有便捷發達的軌道交通。地鐵使大武漢不再有隔江變天涯之痛,而是讓三鎮有機有效地融為了一體,讓大武漢變得“小巧快捷”了。例如從漢口的常碼頭到江夏區的紙坊,如果是解放前,有長江天塹,那真是步行三天都走不到,但如今坐7號地鐵不到一小時就可直達。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末,武漢軌道交通線路長354.6公里,占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41.9%,穩居中西部之首。預計2023年,武漢地鐵里程將達673.公里,將超過巴黎和倫敦,步入世界地鐵都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