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社區”是什么?為什么要成立“超級社區”?知名三農專家于建嶸教授根據前沿社會組織理論,創立了“規則明確、架構清晰”的社區創業平臺,力求通過創新組織模式來做農村電商,用互聯網來解決農產品銷售的痛點。希望走通一個模式,然后把它復制出去,不僅解決更多農民和農村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城市化帶來的一些問題。
從1995年到2015年,互聯網電商迅速地從誕生、發展到繁榮,在這股浪潮中農村電商行業在2015年開始爆發式增長。
一方面,農村的發展最后要靠產品,但要保證種出來的作物能賣掉,保證農民有穩定的利潤,政府做不到、公司也做不到,唯一的解藥就是互聯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兩個重要維度,但僅僅靠工業品的單向輸出無法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為只有完成“農產品進城”的完整閉環和雙向互流,才能使農民真正增收,才有能力去購買下行的工業品。
從1995年到2015年,互聯網電商迅速地從誕生、發展到繁榮,在這股浪潮中農村電商行業在2015年開始爆發式增長。
2017年10月1日啟第三輪社長招募,截止18年9月30日,招募城市合伙人100余人,覆蓋全國200個城市,報名人數約四萬人,審核開通社區6100多個。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迅速提升,城市興起的腳步沒有放緩,帶來現代化便利的同時,就是“城市病”的出現。就具體生活方面,食品蔬菜不夠新鮮、社區居民關系冷漠、日常生活不便利等,限制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盡管近年來各類細化、垂直電商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從根本上講,城市的居民生活狀態依舊是松散的。
于建嶸很早就開始研究互聯網以及互聯網與社會、與農村發展的關聯。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知名的社會學者和三農專家,他此前就意識到互聯網手段可以幫助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振興鄉村。他專注于研究電商模式、鄉村戰略、村淘業務和脫貧模式,希望在社會學維度之外,走通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徑。
1、“超級社區”項目建立依據
作為知名學者,于建嶸寫過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但他卻向客人們介紹《商貿革命:中國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會員制經濟:組合經濟理論及實踐》才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并打趣道“可以得諾貝爾獎”。于建嶸的思想是,通過創新組織模式——新型“計劃”經濟,即通過互聯網可以建立一套“有計劃的生產和有組織的消費”的模式,并且用城市的消費升級帶動農村的產業升級。
過去的農村電商總是想著賣東西給農民,但除了農資還可以,其他都很難賣掉,因為農民沒有錢,怎么消費?所以關鍵問題還是要讓農民增收,不能整天想著從農民身上賺錢。當然,也有公司嘗試將農村的農產品賣到城市,但需求又常常對接不好,只能解決少數問題,很難復制。
城市人要買到好茶葉很難,也很貴,即使買了昂貴的茶葉,不知道是不是有農藥化肥、是不是打了催芽劑。而云南那么好的茶山又沒人要,因為茶農怕種了茶賣不掉。“超級社區”要做的就是把他們對接起來。
于建嶸沒有按照先定位農產品再找銷售渠道,而是選擇先從城市社區去尋找需求,然后到農村找供應方。也就是按照城市餐桌的需求去田間地頭找供給。“超級社區”項目先通過城市里各個社區的“社長”把社區內的消費需求組織起來,然后再去農村讓農民們根據這些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
但這事兒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于建嶸接觸和考察了許多農村電商公司和項目,比如一家很知名的農村電商企業,號稱在全國2000多個縣都設立了收貨點,希望把收到的農產品直接賣給城市的消費者,但這個“農產品進城”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個計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解決需求問題,“過去農業產業化和訂單農業為什么失敗?因為種出來沒人要,公司生意不好就跑了,農民也就沒拿到錢。所以要先解決需求端的問題。”于建嶸說。于是”超級社區“項目應運而生。
2、什么是“超級社區”?
“超級社區”在將自己描述成一個“基于社區的社交化電商平臺”,其核心理念是幫助本地人提供本地化的生活服務,同時為“社長”提供一個創業平臺。
“在云南有我們家的茶園,在山西有我們家的小米地,在貴州有我們家的酒廠,在山東有我們家的果林……當地的農民兄弟會按照我的需求種植加工,然后定期把這些產品送到我家。”這是“超級社區”想要打造的生活場景。
由此可見,“超級社區”項目并不是傳統意義的電商平臺,而是新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它力求打造中國最大的定制型生活平臺,希望建立一套新的生活方式
1、項目進展情況
2015年12月28日開放第一輪社長招募,全國反響巨大,一周內在線申請達到1400余人,審核開通社區500個。
2016年3月12日啟動第二輪社長招募,截止10月中旬,申請者過萬人,審核開通社區2616個。
2017年3月1日啟動第三輪社長招募,截止9月30日,招募城市合伙人80人,覆蓋全國217個城市,報名人數約30000人,審核開通社區4100多個。
截至2018年10月,開通社區數量達到6000個。
針對社長,平臺組織專人進行了有關業務拓展的培訓,在平臺的指導下,社長們紛紛建立自己的社區微信群,通過社區群與社區居民交互,增加社長在社區中的影響力,并通過不斷組織包括:相親、公益、親子、跳蚤市場等社區活動,活躍了社區氛圍,增加了整個社區的粘性。至今已組織社區活動萬余次,參與過活動的人群近30萬人次,影響到的居民近百萬人。
超級社區不斷發展農產品類、米茶酒類產品,同時還增加了藝術書畫及陶瓷品類,致力于普及大眾藝術,提升大眾審美能力,“讓藝術家踏遍千山萬水,把藝術品送進千家萬戶”。這進一步豐富了這次實驗項目的內容,升華了“超級社區”項目的意義。
“超級社區”的背后,是一個品種齊全的產業集合。通過社區實現有組織化消費和定制生活模式,首先解決了農村經濟規模盲目生產的問題,再也不怕豐產傷農了;其次解決了食品安全大背景下的不信任問題,每一件產品都可以追溯源頭,甚至具體到生產者。居民通過“超級社區”平臺,實現了“生活物品自主定制、社區管理個體參與、社區成員互信互通”。
從當前鄉村產業中不斷涌現的新業態、新行業、新模式來看,包括互聯網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等,不僅對農業生產領域的科技有新需求,也在加工流通、產業融合、營銷方式、管理運行等各個方面,對物流技術、信息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提出了更高層次、更多方面的需求。圍繞鄉村農業振興面臨的短板和關鍵共性技術瓶頸,既要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也要整合資源、產業、金融、人才等要素,推進全產業鏈的科技發展。
于 何:案例講述人
韓林飛: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
劉建宏:廣西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
楊華彬:中輕國融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邵念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商業不動產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北京海渤灣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超級社區”案例講述人于何:有溫度的社區社交平臺,農村和城市結合的紐帶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20多年前,在黃河岸邊鸛雀樓下有一位鄉村女教師,發現農民不會種地——覺得化肥越多產量越高。從那時開始,她堅持在農村義務進行技術普及,組織村民開展群眾活動。她在山西永濟的蒲州、韓陽兩個鄉鎮發起的農民合作組織,從1998年一直做到現在,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她就是鄭冰,蒲韓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理事長。
超級社區可以促進城鄉之間物質、精神更加融合
蒲韓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古跡很多,人杰地靈。鄭冰是個老師,我第一個感受是:一個老師二十年,不折不撓堅持為農村服務為農民服務,非常了不得。蒲韓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最大的特點就是和農民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從農村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扎扎實實為農民做實事。他們是真的和農民結合在一起,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集電商平臺優點于一身,超級社區不容小覷
山西運城在臺灣很有名,聽說是關老爺子的故鄉。我的家鄉在臺灣苗栗縣大湖山一個小山村,到處是高山,這是臺灣很貧窮的一個山區縣。我出生在臺灣資源最貧瘠、生活最痛苦的年代,從一個貧困的農家子弟到生產線的工人,經過50年的努力,成為跨國企業董事長。我父親當初是大湖農會的指導員,我從小嘗盡當農民的辛酸,我見證了臺灣60年來農業發展的過程。
互聯網+溫度,超級社區高效連接消費群體
當年李昌平擔任鄉黨委書記時,曾給朱镕基總理寫“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在第十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李昌平點評蒲韓案例時頗為動情。
李昌平說:“鄭冰經歷過太多磨難,她經歷的磨難是我們很多人不常見的。她可以說辦了全國最好的合作社之一,是最好的,也是最磨難的。我今天的第一條建議是堅持四條原則:堅持黨的領導,村(行政村)社(合作社)融合發展,這是第一條原則;第二條原則,服務服務再服務,千萬不要搞生產。
如何讓超級社區與超級農場有交集?
今天我左右坐的都是大咖,我能坐在這里首先一個原因是,我和鄭老師都是山西人。鄭老師口音更像西安人,和太原話不太一樣,飲食也不太一樣。大家知道山西人喜歡吃醋,但是晉南人喜歡吃辣子,味道也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
對于山西人來說,晉南人有一種“正氣”,不特別會變通,認準一件事情不停地往下做,不達目的絕不放棄,就是這樣一種“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