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朱所長提到的案例中,因為我原來工作關系, 從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里面許多工作。朱所長提到的一些 規劃,經過上海市和長寧區的共同努力,到現在得到了 有序發展。
學習這個案例以后,我覺得案例背后更重要的邏輯 應當是形成動態、彈性的推動機制。這里面一個很重要 的觀點是,通過不平衡的思維形式,來理解如何達到平 衡的目標,從而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需求使更大多數民 眾得到均衡的效益。
長寧區這個案例有三點:第一,產業發展格局上打 破了行政邊界,從高維度出發區域協同發展落實到地區發 展,借助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以更好的城市區域為極點, 發展核心產業帶動城市發展,以城市集群效應推動產業 生態體系的建設,將城市瓶頸洼地轉化為發展高地。第二,注重系統體系建立,每個區塊都要建設自己的傳統思維,
形成了點線面統籌大格局。其實,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 有了現在剛剛提出的 15 分鐘生活圈,這是了不起的。第三, 從指標中,長寧區做得最好的一點是突破單一用地限制, 發展混合的街道,使民眾真正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便利, 這才是長寧區生活便捷活力源泉。
我們看到上海比較好的生活形態都是在長寧區,比 如老外街等,這都非常值得那些千篇一律的商業綜合體學習借鑒。這些都不約而同發生在民眾的生活里,周邊的人步行三五分鐘可以達到的距離,有時候路上,走二十來分鐘也不會覺得枯燥,不像一些地方動不動就雙向八車道,把人們硬生生地用景觀帶隔開。長寧這樣城市才有溫度,街道才能更好地用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