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志敏透過食物安全問題看到了三農問題和中華農耕傳承危機、看到了從西方傳入的化學農業對生態和意識形態的破壞,產生復興中華農耕文明的使命感。2001年,她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在北京市房山區江村承包150畝地,開始農耕實踐。她為這塊土地注冊了一個名稱:天福園。因為“民以食為天”。

  十八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生活在農田,白天勞作放牧,夜晚讀書寫作,整理、研究和探索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精髓,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合作,自律地生活”的知識農人思想。

  經過十幾年的辛勤耕耘和精心養護,天福園農莊成長為“生物多樣性農莊”,土地肥沃,充滿生機,滿地蚯蚓糞,恢復野生草類上百種;草叢中生存著各種昆蟲和一些野生動物;樹林里百鳥歡歌、牛羊自由快樂地吃草;各種果樹十多年不施肥、不打藥、不澆水,果實美味無以倫比。一個生物多樣性農莊就是一個聚寶盆,不僅有可持續生活,還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自1992年聯合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各國紛紛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通常自然生態保護區地處偏遠地區。張志敏在北京、距天安門約50公里的地方、依據中國傳統農耕方法為全世界樹立了一個“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典范。

  在中華農耕文明的滋養中實踐農耕十幾年,張志敏給農業下了新定義:農業是人類生活;農業是人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的藝術,是用生命欣賞的生命藝術。她認為農田的天職是養育民族,農民的天職是養育民族,政府的天職是養育民族。天職三位一體,和諧統一,國泰民安。

  一、緣起:“先知先覺”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從事食品出口工作的張志敏得知歐洲國家制定了食品農殘含量標準。她知道了農藥有害,知道了農藥殘留有害,她不明白為什么明知農藥有害卻不制止于源頭;她擔心中國會步其后塵。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張志敏注意到了國內與食物相關的五種產業即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餐飲業、飲料業都發生了巨變。種植業,學西方的種植化學化和工業化,種植工業依賴農藥化肥農膜等等化學品;養殖業,學西方生物工程化和集約化,養殖工業依賴合成飼料、疫苗、抗生素、激素;食品加工業、飲料業,學西方添加劑配方化,食品、飲料的生產依賴添加劑;餐飲業,學西方快餐化,餐飲依賴添加劑。幾乎所有入口食品的加工都患了“添加癖”。除了食物污染,她還注意到空氣污染和生態危機。

  源于個人對健康食物迫切需求的愿望,她躉交了十年地租讓親戚農民代租代耕,為她生產無化學污染食物。親戚說:“不用化肥,不長;不用農藥,不收。”她給親戚請專家、送農業科技書,發現專家能教的和書中能教的更多的是從西方傳來的化學農業。三年過去了,親戚未能為她生產出無化學污染的食物。親戚說:“從來沒吃過這么多苦,沒受過這么多累。”依靠親戚農民幫她解決食物安全問題的方法行不通。親戚家五世同堂,世代農民。老老爺子90多歲,老爺子70歲,都健在。看來懂得化學農業以前的傳統農耕的老農民所剩不多了,獲得無污染食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她心里充滿緊迫感、危機感。

  2000年,中國加入WTO的談判陷入瓶頸,她開發進口的第一批美國柑橘成為中國對外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實際行動,為中國加入WTO起到積極作用,也引來國內一片“狼來了”的呼聲。令張志敏內心糾結的是:為什么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會被稱為“社會弱勢群體”?為什么農業改革20年中國農民沒有成長?為什么古老的農耕民族變成農業弱國?為什么農民離開農藥化肥不會種地了?為什么在我們這個有著燦爛的飲食文化的國度不知不覺間喪失了食物安全?她感到“三農問題”撲朔迷離,要理清這團亂麻,需要有人去體驗農民、實踐農業,在實踐中經歷、思考,通過實踐理清頭緒。誰來做這件事?她感到責無旁貸、舍我其誰。強烈的使命感使她下定決心做農民,去實踐農耕。

  聽說她要務農,有人說:“聽說過沒有?要想窮,去務農。”有人擔心地問:“你不是學農業專業的,做得了嗎?”還有人給她建議:“要想當農民,別在國內當,出國當農民去,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哪兒都成,不少國家對農業投資移民有優惠政策,對搞農業有扶持政策。”

  如果說移民的話,從小學外語通幾種語言又做了十多年國際貿易的張志敏完全有條件選擇生態環境相對好、食物污染較少的國家移民且不必從事農業。張志敏不想只為找口飯吃而拋棄父母、拋棄家國。她想既生在中國,她的根就在中國。

  化學農業是從外國傳過來的。一百年前化學農業在西方興起,借助資本的力量席卷全球。不到一百年,幾乎全世界都面臨食品安全問題、生態危機問題和健康問題。中國是農耕古國,曾擁有燦爛的農耕文明,化學農業雖然較晚侵入中國卻在中國傳播最迅速,農民變成社會弱勢群體,生態受到破壞和污染,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根已受傷很久很重。她明白要獲得安全食物,需為大地母親療傷。

  她想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她堅信中國政府也會制定優惠的政策鼓勵公民從事農業。她相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黨和政府一定會制定英明政策來鼓勵公民創新農業發展道路。

  二、實踐:一個知識農人復興中華農耕文明夢

  2001年初,經朋友介紹,張志敏在北京郊區一個村民手里租了30畝地,租期三年。30畝地,租期三年,權且落腳、熱身。2001年底,她聽說附近有個江村,有600畝土地退租閑置,正在招租。她想租100畝,村支書希望她能把600畝都租下來。她知道更多土地需要更多的租金和更多人工費,她肯定承擔不起,此外,她還擔心找不到干活的人。她要做的不是投資,而是通過實踐找答案。在老家委托親戚租種一百畝的經驗已經讓她知道農業的艱難,已過不惑之年的她明知此舉是個非常大的冒險,但是,食物夢想和炎黃子孫責任交織在一起,鞭策著她行動。她租了150畝地。這150畝就是她自制的扁擔,一邊挑起她的食物夢想,一邊挑起復興農耕的夢想。

  簽了土地承包合同后,整個冬天張志敏都在設計規劃。她沒學過設計規劃,她要安排生活。

  古人說:“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以人所耕而樹藝焉則言壤”。一定要留一塊地不耕,讓萬物自生,也許有助于修復人的不妥當的耕種;

  沒有河流,可以挖個水塘。挖水塘的土可以堆積在水塘中央作為不耕的野地,她將水塘和不耕種的野地稱為“涵養區”;

  她不要單一種植,在這塊地上要種各種各樣的本地能種的果樹、蔬菜、谷物等等,她要用這塊土地為自己生產出盡可能多種的食物;

  在農莊里家禽家畜是不可少的,雞鴨鵝兔牛羊豬,都養才有趣;

  為了盡量減少鄰近化學農田對這片土地的污染并為了安全考慮,建筑圍墻是必要的,還要種植有濾毒作用的植物做屏障;

  她要以農田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需要一些幫工,為此,她需要蓋幾間農舍;那塊地整體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東南角是約3畝的大坑,可用作堆肥區;……

  2002年春,她開始了農耕實踐。

  實踐1:利用自然降水安排農事

  那150畝地沒水沒電。在那塊土地的北邊有一眼廢棄不用的機井可以利用。首先解決沒電的問題。村支書安排電工幫著接電過來。她買來電線電纜,人工挖溝近千米,埋設電線和電纜,引來了動力電和照明電。有了動力電,她買來潛水泵,村里的電工們幫助修好了機井。張志敏見過的農田都是用水渠引水灌溉,她覺得水渠既浪費水又妨礙交通。她想可以借鑒城市供水的方法用水管供水到不同的地塊。為了防凍和不影響交通,可以在地下埋設水管供水網,每塊地設置一個出水口。她買來了塑料管。那時候附近還沒有出租挖掘機。人工挖溝,總長1500多米,鋪設水管,安裝出水口,人工填埋。灌溉網鋪設完,試水,到處漏水,原因是塑料管爆裂。她又駕駛小卡車四處打聽買來高壓塑料管。將溝挖開,取出已爆裂的塑料管,換新塑料管。

  灌溉網安裝妥當,就到了谷雨時節。農諺說:“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張志敏要在這塊150畝土地上種出來自己所需的各種食物。

  每年開春,她看到,到處的農民都忙著抽取地下水澆灌土地。她想起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一般來說,春季沒有大雨,而現代農業灌溉使用機井,水量沒有季節之分,開春澆地所用的水量超過一場夏季大暴雨的降水量。地下水的質量與雨水不同;澆水水量太多也不一定好,會淹死一些生物。缺少植被和生物物質的土地經大水后會板結龜裂。平原地區現代農業大面積單一種植已造成生態畸形,破壞了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功能。單一種植的農作物的根都在同一土壤層面,缺少保水機制,缺少抗旱能力。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除了干旱澆水、生長期格式化管理例行公事般地澆水外,施化肥也必需大水澆灌來完成,因此少不了抽取地下水。平原地區超大面積的單一作物在相當大的地理范圍集中抽取地下水給生態造成巨大壓力,每一個水泵就像一個抽血的針頭,無數水泵同時期抽水猶如在一個人身上扎了無數抽血針頭同時進行靜脈采血,這樣的行為在一個作物的生長季中要重復幾次。地下水位降低了,人們打更深的井,安裝更大功率的水泵。機井讓人很任性

  她嘗試利用自然降水安排農事。農耕實踐需要耐心,農耕實踐需要年復一年適時而為,不像工業技術革新可以加班加點地進行。多年之后,有的農工發現她“運氣真好,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她對農工說:“不是我的運氣好,是我注意觀察,注意與自然合作。農業是人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的藝術。”

  她不斷地對農工重復“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終于有農工懂得了這句話。她讓農工注意每天的天氣預報,注意觀察物候。農工的視點變了,不再盯著手表,盼著下班;不再相互攀比計較,開始注意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勞動態度隨之改變,有了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勞動心情也隨之改變。當每次降雨都變成及時雨、與自然的合作順利成功時,心中充滿喜悅;以與自然合作為出發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也加強了。對自然的了解越多,越能更好地與自然合作,與自然合作得越好,人越快樂。

  十年以來,果樹林里的出水口沒有打開過,果樹林沒有人工澆水;每年播種谷物,不用人工澆水,等著降雨。水是生命元素。人需要飲水,家禽家畜需要飲水,種菜移栽需要適量澆水,為了減少對地下水的騷擾,她用水窖、水缸和水桶蓄水。

  實踐2:不用化肥,打破土壤千年耕種必然老化的神話

  “農業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初建農莊時,找不到合適的糞。按她的規劃,要在農莊里養家禽家畜。缺少糞只是農莊建設初期遇到的問題。

  她養了雞,不多,滿地跑,隨便施肥,晚上棲息在樹上,雞糞不多,不必收集,大自然有自潔能力;她養了羊,不多,放牧,隨便施肥,羊吃的不多,羊糞不多,不會污染環境;牛是家畜中體型最高大的,食量最大、排泄量最大。按她的規劃,早想在農莊里養牛。但是買牛的花費不菲。為了建設農莊,在最初的三年里,張志敏已經用光家里的所有積蓄并因務農沒有了工資收入。她已經一貧如洗,買不起牛了。

  為了給農工掙工資,她外出打工三年。用打工掙來的工資和地里出產的微薄收入支付農工工資和地租,捉襟見肘。她像用生命滋養胎兒發育的孕婦一樣用自己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滋養農莊的發育。打工三年,果樹開始結果了,她決定回農莊。因她盡心盡力地工作,臨行老板給了她十萬元。于是,她有了買牛的錢。她用六萬元買了十頭小牛。為了開展農工培訓,為了獲得認同,她用其余四萬元做了蟠桃、櫻桃和雞蛋三個產品的有機認證。2008年天福園成為中國第一家同時獲得種植和養殖雙重有機認證的私人農莊。天福園有了牛,有了足夠的糞和更多活力。

  讓她下定決心買十頭小牛的是野草。八個農工每天在農莊割草,野草卻覆蓋了大片櫻桃樹林。櫻桃樹得不到光照,被欺不過,死了不少。她需要足夠多的“專業割草運動員”。牛是草食動物,用舌頭卷草吃,不吃根、不啃樹皮,對植被破壞性較小;牛懂得不同的時節吃不同的草;牛可控草,牛糞可施肥,牛尿可殺菌。不需給牛付工資,也不需給牛制造飼料,只需付出愛心管理。家畜是農家的組成部分。她先讓人送來兩頭小牛,她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小牛。試養了三個月后,才讓人送來了另外八頭小牛。

  十頭小牛每天在果林中吃草并隨便施肥、自由快樂并努力地“割”草,還把草滿滿地裝在肚子里帶回牛舍,心滿意足地靜臥、倒嚼、造糞;牛長大了,母牛產犢,為她帶來了香醇的牛奶;公牛帶來美味的牛肉。為了生態平衡,牛的數量控制在10-15頭之間。農莊里再沒出現過野草纏樹覆蓋樹的情景。

  在果林中適量適時適度放養家禽家畜,不僅家禽家畜享有健康的食物和生存環境從而健康成長、富有生命力和抵抗力,而且還能維持生態平衡,不會過度施肥,不會破壞植被、不會破壞物種、不會污染土壤和水。

  面對土地荒漠化,不少人認為是經數千年耕種飼養后土壤必然老化的結果。張志敏在天福園的實踐說明:妥當耕種適量飼養可恢復生態。

 

  實踐3:保護野草,治愈土地“再生障礙性貧血”

  張志敏從小喜歡植物。上大學時她患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歷經八年靠中藥調理和食補食療恢復了健康,因此她體會了植物與人體的生命關系。在先祖神農氏的帶領下,中華民族認知草與人體的生命關系,沒有無用的雜草。

  從建設農莊開始,她就非常關注草。走在板結的黃土地上,她心里一遍遍發問:“怎么連蒲公英和紫花地丁都沒有呢?”那是她小時候就喜歡的植物。后來,她驚喜地發現了一棵蒲公英,她告訴所有農工千萬要注意,鋤草的時候手下留情。每當她發現一種“新”草,為了確保引起足夠的重視,她甚至會把農工引到那“新”草處,再三叮囑,辨認清楚、小心保護。

  春季,果園里的草剛長出來,農工就忙著在果園里除草了。“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以人所耕而樹藝焉,則言壤。”她發現春季生發的野草長不太高,不會影響果樹的生長;她注意到北京春季干旱,春草可以起到給土壤覆蓋保水的作用。她想,春季萬物生發,人為干預不當會導致物種再生障礙。因此,她不讓春季除草。

  夏季,草木旺長,烈日炎炎下人工除草,沒人愿干。農工說:“這年頭哪兒還有人工除草的呀?!買點兒除草劑,噴一回管好幾個月,花錢不多又省事。這人工除草,您得花多少工錢呀?”她認為夏季旺長,人的身體也在旺長,代謝旺盛,需要多運動,人工除草有益身體健康和生態健康;用除草劑會殺害生命、毒化土壤和環境。她對農工說:“其他民族發明除草劑、使用除草劑,他們不懂中藥,情有可原,中華民族使用除草劑不可饒恕。因為中華民族從先祖神農便開始嘗百草認識植物與人體的生命關系。滿地的野草都是中草藥,都與人的生命有關。”她建議農工與自然合作,可調整工作時間,早來早走,在清晨涼爽的時候干活;她建議農工隨著太陽的運行調整工作地點,總在有樹蔭的地方干活。一年年過去了,土地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治愈了,人也在與自然合作的勞動中身心健康了。

  如今,在天福園農莊僅野生草類已有上百種。種植植物和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成良好植被覆蓋,土壤有了一定的蓄水功能。農莊里沒有奢侈華麗的東西,只有大自然的風貌。

  實踐4:禁用農藥,恢復生態系統功能

  打農藥已成為現代農民不可或缺的重要農事。初建農莊時,桃樹發生了蟲害,整個桃林沒有一片完好的葉子。農工紛紛說:“得打藥”。明知農藥有毒,農民仍念念不忘打藥。打藥使現代農民有懂得科學種田的成就感。但天福園禁用農藥。

  張志敏展開樹上卷曲的桃葉,看見里面有很多蚜蟲。蚜蟲從哪里來的?蚜蟲為什么集聚在桃葉上?這樣細小而水嫩的昆蟲肯定喜歡水分多的地方,否則在干旱的春季它們會很快失水而死。她任由蟲害發生,靜觀其變。有一天,下了場小雨。第二天她注意到卷曲的桃葉舒展開了。走近桃樹仔細看桃葉,蚜蟲不見了。桃樹發生了“蟲害”,沒打藥,“蟲害”消失了,桃樹仍活著,繼續生長。

  她將“蟲害”發生過程中所看到的情景在記憶中回放:萬物自生,地上長草,昆蟲在草中生存。因為鋤過草,土地裸露,整個桃林除了桃葉別無綠色,昆蟲無處藏身,結果被“逼上梁山” 成為“害蟲”。不論是果樹,還是谷物,大面積的單一種植,沒有雜草,沒有多層次的植被,從大自然角度看,是一種畸形生態。

  有一年,梨樹結了很多果實,個大味甜,就是蟲眼多,有梨小食心蟲。她把禽舍建到梨樹邊,家禽喜歡吃蟲,梨小食心蟲從樹上空降下來時會立刻被家禽吃掉,即使蟲藏到土里,也會被雞爪刨出來。用家禽治食心蟲的方法行之有效。

  她發現,某種草是某種昆蟲的宿主,等宿主草長大的時候正是某種昆蟲繁生的時候。她囑咐農工割草的時候不要割某種草。她看到草長高了吸引來很多昆蟲時,她讓農工收集。她利用昆蟲宿主控蟲的方式已經傳到了歐美。

  張志敏認為,人與植物、植物與昆蟲、昆蟲與鳥類之間有著密切的生命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昆蟲是大自然派來的信使,人應讀懂大自然的信息而不是草率粗暴地殺掉信使。張志敏認為中華農耕文明可以教會人們讀懂大自然的生命信息。

  經過十多年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與自然合作培養建設農莊,天福園的土壤肥沃了,充滿生機,滿地蚯蚓糞,上百種野生草類得到恢復,草叢中生存著各種昆蟲和一些野生動物,樹林里百鳥歡歌。天福園生態系統形成,生態系統功能形成。在2011年周邊數公里范圍發生美國白蛾災害的時候,天福園里安然無恙;在頻發禽畜傳染病的時候,天福園里安然無恙。

  實踐5:聚寶盆,讓農莊構建可持續的生活

  讓張志敏感到安慰的是她能通過勞動獲得安全食物。“人勤地不懶”,復種種植,多種養殖,辛勤勞作,管理生命。天福園農莊成為自養的生態系統,成為生物多樣性農莊。生物多樣性農莊就像聚寶盆,不斷地產出。櫻桃和桑葚熟了,引來了很多很多鳥,多種些櫻桃樹和桑樹多,不怕鳥吃;櫻桃桑葚沒吃完,杏熟了;杏吃完了,桃熟了;桃吃完了,伏蘋果熟了;李熟了、梨熟了、核桃熟了……。年復一年,她吃的肉禽蛋奶果菜糧谷是通過自己與自然合作獲得的。

  做過十多年罐頭出口的她了解一些食品加工原理,天福園農莊豐富的農副產品為她提供了足夠的實踐機會。蘋果、蟠桃、杏熟了,鮮食以外多余的果子,她用來做水果罐頭、果醬和果干,一年都有的吃;櫻桃熟了,除了鮮食外,她還用櫻桃釀酒,可窖藏多年;黃豆、花生、芝麻豐收了,她用來做豆腐、花生醬、芝麻醬;蒸全鵝、醬牛肉……都是農莊自產、她自己親手烹制;中秋節的五仁月餅和豆沙月餅都是農莊自產、她自己親手制作的……。在農耕生活實踐中,她讀懂了《齊民要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張志敏認為農產品的妥善儲存和保管是農民的必修課。大地每年生產可冬藏并有助于人體冬藏的食物,農莊生產的那么多供冬春食用的果菜如何保存呢?冬季天寒地凍,最環保的保存方式是地窖。在哪兒挖地窖呢?看著生活區附近一行行多年仍未開花結果的蘋果樹,她忽然靈機一動,就在蘋果樹行間挖溝,溝不要寬以便于冬儲菜的保暖和覆蓋。挖溝用來儲菜肯定可行,也許挖溝還可使平坦地形改變、產生模擬丘陵的效果有利于蘋果生長。于是,她在幾條蘋果樹行間都挖了一米深的長溝。每年從“霜降”到“立冬”收獲各種過冬的蔬菜,放在儲菜溝里,適時覆蓋。一冬一春有的吃。

  在挖儲菜溝時,張志敏注意到土壤比她剛來的時候有了很大變化。當初,栽樹苗時,土質比較堅硬,有膠泥塊,還有很多不規則形狀的堅硬的“小石螺兒”。據本地人說,這塊土地因土質太差沒有成為分包地,他們曾想利用這塊地建磚廠,也因土質太差失去了機會。在她耕種了十年后,地里的小石螺兒不見了。儲菜溝的溝壁、溝底有很多蚯蚓洞。看見蚯蚓洞,她明白了,原來蚯蚓不只在表層土生存,它們像魚一樣,有不同的品種,可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生存。初建農莊時難得見到蚯蚓,十年后滿地蚯蚓糞。在觀看蚯蚓洞的時候,她發現了土壤顏色的變化,下半截土仍是原來看到過的黃色,上半截土色已發黑了。蚯蚓是土壤管理專家。挖儲菜溝讓她有這么多發現,她很開心。更讓她開心的是,第二年春天,長了好幾年的蘋果樹開始開花了,是否模擬丘陵產生了效果不得而知。從那時起,每年蘋果樹開花、結果,不澆水,不施肥,卻碩果累累。蘋果豐收了,不用急著賣。次果給家禽家畜吃,好果慢慢地與親朋好友們分享。蘋果易儲存,收在冷屋里就好,一冬有的吃,一春有的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一方水土。生命可持續,生活可持續。

  實踐6:新生活,城鄉攜手走出一條新農民之路

  在十多年的農耕實踐中,張志敏看到悠久的輕農歷史遮蓋了中華農耕文明,對現代科學的迷信阻斷了中華農耕文明,農民逐漸弱智化,成為社會弱勢群體。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食物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人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對食物的了解和認知也發生了變化,或完全食盲。新農民應該是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的人。為了留住中華農耕文明的根,她給200個學校校長寫信邀請開展耕食教育。

  為了讓人們從天福園果實的甜美中嘗到大自然的真味,從吃的行為中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明白人生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是管理生命,張志敏把農莊產品都送給親朋好友,成立有機農業俱樂部。兩年后,她不再是孤耕者,天福園農莊成為一個家園,農莊有了家人,稱為“福人”。

  為了減少碳排放,年近半百的張志敏自己駕車將食物免費送到“福人”家里。送貨前夕備貨,常到午夜,早起裝車,6點半出發。北京是個大城市,“福人”住地分散,她一天行程三百多公里,晚上9點以后才能回到農莊。

  她親自給“福人”送貨,不僅為了保證食物的絕對安全,也為了便于面對面溝通、交流中華農耕文明理念,同時還可以回收各種包裝材料來循環使用、還可以把廚余垃圾帶回農莊做堆肥來盡量減少城市垃圾。城市交通擁堵需要耐心等待,進入小區大門需要等待,需要經過幾道門才能把菜送到“福人”家。人與人的感情是在合作中建立的。在無數次以勤勞打開一道道安全門的同時,張志敏也用真誠打開人的心門。

  看到張志敏的辛勞,“福人”自發為農民減負。有“福人”倡議并籌建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使市民和農戶可以共建生活、共享生活。每逢集日,有機農夫、有機達人都去趕集,成為北京有機生活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也成為中國有機生活的一張名片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粉絲”超過十萬人,表達出人們對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認同和渴望。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不僅可以分享健康食物,也構建健康人際關系,變買賣關系為合作關系,在建樹食品安全的同時構建社會誠信,共同承擔生態責任。他們在尊重自然、與自然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人與人的關系,把“和諧的城鄉”、“健康的生態”、“安全的食物”落實為黨的十九大文件中所提出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城鄉攜手走出一條新農民之路,一條健康的生活之路,有效緩解了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健康危機、食物安全危機和誠信危機。

  三、追夢

  當今世界面臨的生態問題、食物安全問題、健康問題都與農業有關,因此需要換個角度看農業。張志敏在農耕實踐中深深感受到農業是藝術。她說,農業是藝術,是更高超的藝術。因為農業的琴鍵是各種生命元素,所有元素(日月星辰、雨露霜雪、時節、水、空氣、風、植物、動物、土壤、微生物等等)都是活的、變化無窮的,不用人敲擊,不用人指揮,只需要人合作;在人與自然的合作的同時還有人與人的合作;人與那些自然的活的元素一起演奏出生命交響章。是和諧優美的樂章還是雜亂無章的噪音,取決于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自然生態觀等。張志敏給農業下了新的定義:農業是人類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的藝術,是以生命欣賞的生命藝術,農業是人類生活。

  張志敏成了不折不扣的“知識農人”!不同于歷史上的任何農民,她不僅耕農田,而且耕心田;不僅創建農莊,而且反省三農;不僅實踐農耕,而且思考農耕哲學。

  十六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每天二十四小時生活在農莊里,事事躬親,比世世代代的農民更親近土地、感知生命。

  十六年來,白天,她管理植物、照看動物;夜晚,她讀書、寫作。

  她一手打理的天福園農莊成了百花園、百果園、百草園、百鳥園,在那里她看到大自然以萬物的生長演繹著生命關系;在那里她聽到大自然以萬物的生長講述著生命的道理。

  “中國夢,我的夢。”她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一邊不再只是她一個人的食物夢想,一邊不再只是她一個人的復興農耕的夢想。她呼吁“換個角度看三農”,“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她呼吁“解放農民”,因為農民不是“農村出生公民”的簡稱;她呼吁“解放農田”,農田是養育民族的“家底兒”,應成為國有恒產和家有恒產。

  從黑發到白發,歷經艱辛,張志敏挑著沉重的擔子,追趕夢想……。

  在十多年的農耕實踐中,張志敏看到了中華農耕文明復興的希望,她愿沿著中華民族的先祖們所引領的農耕文明道路前進,認識自然規律、認識植物、認識植物之間的關系、認識植物與人體的關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她愿繼承中華農耕文明,尊重自然、與自然合作管理生命;她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讓中國更多的人、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這濟世良方。她的實踐必將激勵有知識的城鄉熱血青年懷著復興農耕的夢想投身鄉村振興。為了培養更多的知識農人,需要保有天福園生物多樣性農莊這樣的農耕實踐的活教室活教材。為了保住青山綠水的金山銀山,會有更多的知識農人愿以勤勞智慧在中華大地上建設出更多的聚寶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