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北京。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一定會再加上一句:世界看北京城市副中心。
事實上,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巨擘藍圖以來,北京通州、河北北三縣、北京城市副中心,事事皆新聞。2016年4月初,北京市通州區政府在官方網站上將其原本名稱“行政副中心”悄然變更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這一細節被媒體紛紛報道,并引發無限遐想。
市場和資本的觸角是最為敏銳的。繼去年升級通州區域住房限購之后,今年5月,北京市通州區進一步出臺措施,強化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圍內的商務型公寓和商業、辦公項目銷售管理。根據該政策,今后,居民想要購買通州區商務型公寓,應滿足本市住宅限購條件,商業、辦公項目銷售對象也限定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不再對居民銷售。乃至于與北京通州比鄰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北三縣也開始了限購措施。
市場固然有投資投機的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恰恰說明人們對于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的期待和看好。
幾字之差,意義非凡。從北京行政副中心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改變,表明了今后的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將不單純是一個北京市行政中心,而將會是一個類似東京新宿、巴黎拉德芳斯都會區、紐約曼哈頓等意義上的城市經濟文化中心。
可能,放在世界中心城市發展的大視野下,北京城市副中心,怎么聯想都不過分。
以下幾個形容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字眼足以讓人怦然心動:“三大示范區”: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四大城市特征”: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這些均是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打造中的標配內涵、特征。
與此同時,如何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何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迎接巨型城市挑戰,破解大城市病?這些我們都將在滿懷信心看好之中,拭目以待。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務實推進重點工作,交通、生態、產業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京津冀良性互動取得成效,協同發展實現了良好開局。
會議指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
會議強調,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牢固樹立并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進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設計建設,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建成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要堅持統籌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使工作、居住、休閑、交通、教育、醫療等有機銜接、便利快捷。要充分體現中華元素、文化基因,也要借鑒其他文化特色。
會議認為,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要劃定好大的空間格局,注重開發強度管控,實現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兩線合一”。要提升城市形態,有更多開敞空間,體現綠色低碳智能、宜居宜業特點。要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
會議強調,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歷史性工程,必須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發揚“工匠”精神,精心推進,不留歷史遺憾。
本次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貫穿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無怪乎,有專家說,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有望成為國家戰略。
其實,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所規劃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其意義已然是國家戰略的份量。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應運而生,必須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看待才能凸顯出其重大意義。可以說,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過去的一年,效果明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2015年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有很多均是2014年以來,乃至之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難以突破的行政壁壘和重大項目,但在決策層統籌協調下,都予以推進和落地。比如京唐高鐵、京霸高鐵、京濱高鐵等均已提上日程,乃至連通首都機場和首都第二機場,途徑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廊坊的機場快速聯絡線,途徑燕郊的地鐵平谷線等也已經板上釘釘。根據規劃,未來北京地鐵6號線通至河北燕郊、大興線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線通至河北涿州。在過去北京周邊均存在多條斷頭路,現在也已經提上日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遠超過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這也足見中央發展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的決心。
京津冀區域幅員遼闊,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在過去,北京素有城市發展攤大餅,霧霾、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津冀則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只有協同發展才是不二良方。而諸如大氣污染,水資源治理等也必須在京津冀協同框架下加以解決。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首都更好發展特別是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進行考察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規模,增強區域人口均衡分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提升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
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這些均是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打造中的標配內涵、特征。幾乎每一個形容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字眼都足以讓人怦然心動。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鳳玲認為,由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是對通州功能定位的聚焦。按這樣的定位審視通州,我國城市化發展所面監的諸多問題在通州都可見。從首都北京的大定位看城市副中心,則應從功能、綠色、智慧三個方面著手。基本功能的完善是城市副中心的要素支持;綠色是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則是解決好空間的科學利用、交通的方便順暢、生話的便捷舒適、政務的公開高效的必由之路。規劃就是要努力將人的根本需求融入城市的根本需求,將人的智慧變成城市的智慧,才能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協調和統一。因此,做好通州的城市功能規劃、智慧能源與環境規劃、智慧城市規劃是城市副中心的當務之急。
近日在北京通州區剛剛召開的北京市“展望‘十三五’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上,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透露,城市副中心面積大約為155平方公里,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都將全部高于中心城,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也將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
王飛透露,現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來通州新城的范圍,面積大約為155平方公里,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也正在編制當中,編制完成后還需要上報中央,
王飛說,城市副中心社區的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將全部高于中心城。在中央提倡的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將先行先試。
“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是鄭州。”歡迎到廣州來看海。”“從首都到首堵”……曾幾何時,國內的一些區域化大城市大都市的城市病極其具有代表性。某種程度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打造中將體現的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特征,對國內其他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同樣是不二法門的良策。
在中央提倡的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將先行先試。根據已披露的規劃要點,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設適合步行、空間開放、環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區,規模控制在1至2公頃,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式居住社區。通過增加路網密度和臨街面積,促進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向居住區有機滲透;市政管線由直埋向綜合管廊建設轉變,杜絕“馬路拉鏈”,降低對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觀的干擾,在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覆蓋率要達到80%。
國瑞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張章筍對《城市化》雜志記者說,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城市副中心未來將作為北京市的行政中心,而原來北京城六區逐漸成為統攬全國的中央政務區。副中心的建設初衷是為了解決北京主城區人口過于密集,車流量過大過于擁堵等大城市病的問題。
張章筍建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之下,未來環渤海經濟圈將形成整個華北地區的經濟增長極。隨著首都的非核心功能和人口的向外疏解,河北廊坊地區、天津也將進入蓬勃發展期。現在需要的是展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投入,以及重大項目的產業布局與落地,以促進整個經濟圈的大發展。從現階段的4萬億、6萬億規模,上升到8萬億乃至10萬億。
張章筍表示,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單純限價限購這一手段不利于整個區域發展的積極性,這時候需要做的是大幅度增加土地供應量。
張章筍認為,現在沒有必要做未來人口不減反增的擔憂。中央政府的意圖一方面是疏解首都的部分功能,讓一部分產業外遷。另一層深意是建立環渤海經濟圈。目前,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已經形成,3億多人口,經濟規模已經達到10幾萬億。珠江經濟圈也已形成,一億多人口,輻射港澳,也將近10萬億規模。因此,華北環渤海區域非常必要盡快崛起一個類似這樣經濟帶動輻射功能的一到兩億人口,10萬到15萬億規模的經濟圈。
張章筍建議,相比而言,環渤海區域經濟圈起步比較晚,主要是經濟規模沒有上來。再一點就是人們的創業、創造、創意意識,以及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如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圈。他認為,民營經濟在創新經濟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活力,這股動力是不可忽視的,下一步充分發揮這股力量的作用,將有利于環渤海經濟圈的形成。
在京津冀、珠三角與大長三角三者發展的比較中,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會長張顥瀚認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所展現出的優點與長處,或許正是當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所要汲取的經驗與養分。
國際上,超大城市快速發展出現“大城市病”是規律性的共性問題,為了緩解中心城市的職能轉移、人口疏解,緩沖中央區的人口、就業、環境、交通、經濟等各方面壓力。通過建設“副中心”來應對,也是世界其他巨型城市的做法。首爾、東京、巴黎、倫敦、紐約等都曾經歷這樣的一個階段過程。
比如,東京近些年來就發展了多個副中心,且每個都著重承擔金融、娛樂、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功能。由于通勤高峰時的人滿為患等原因,使東京從1958年開始陸續打造了7個副都心,其中有新宿、澀谷、池袋等。
最早的池袋、新宿和澀谷“三大副都心”,都是1958年為了分散東京“都心”的功能而指定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又先后追加了都廳、千代田區、港區和中央區舊都心4處地區為副都心。7個副中心距離東京基本都在30公里左右,擁有完善的商務、商業、購物、休閑、觀光、生活等功能,以及大型公用綜合設施、公園綠地、醫院學校、商業中心、酒店公寓等。
東京御臺場臨海副都心已建設30年,在東京灣對面,那里有富士電視臺大樓、大型購物區維納斯城、海濱公園。跨海彩虹橋又縮短了臨海副都心與東京市區之間的距離,通過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只需要20分鐘左右就可到達東京中央區的銀座。占地約4.5平方公里的御臺場臨海副都心仍在建設進行中,到2020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時,臨海副都心還將建成大型港口,屆時可以停泊大噸位的豪華游輪。
一個城市副中心的發展,除了大規模商業設施外,能有多少大型企業機構進駐是最不容忽視的問題。以東京御臺場臨海副都心為例,到2006年底時,進駐那里的企事業單位就有800多家。特別是富士電視臺把總部搬遷至御臺場,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巴黎都會區拉德芳斯位于巴黎市西北部,1958年,巴黎市政府決定在拉德芳斯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副中心,調整和改變城市核心區域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重建并保留部分城市遺址。為此,巴黎政府創建拉德芳斯區域開發公司(簡稱EPAD)來引導區域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就成為集商務辦公、購物、生活和休閑于一身的現代化城區。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在談到通州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時,對通州寄予厚望。他說,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化治理體系,通州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帶領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另外,通州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在各方面不斷創新,形成北京新的創新極,要通過產業發展,爭奪活力人群,成為人才高地,承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如果說北京是文明的收割機,未來通州就是文明的播種機。要讓通州成為繼拉德芳斯、新宿之后又一個典范。
沒有產業便沒有活力,如何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多策并舉,鼓勵中心城區功能和產業轉移至通州,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亦是一個挑戰。通州目前急需改變“有城無業”的現象,突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有效疏解中心城區功能。
中國社科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副院長張朝偉認為,目前的狀況是居民每天潮水般的在市區和通州之間涌來涌去,從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如果僅僅換個名號其實沒什么意義。關鍵是通州成為城市副中心以后如何宜居的同時還宜業。政府要做的是讓通州宜居宜業,這個也必須做到。因為環境再怎么優美,或者生態、低碳,環保,如果仍然是一個睡城,它依然不是現代化的城市。
從空間布局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一核五區組成,一核主要是城市副中心的城市部分,也是北京唯一的一個濱水高端商務區域。先期發展運河核心區是16平方公里,也是北京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發展的戰略引擎區,是疏解中心區商務功能,提升消費功能,聚集文化功能的重要的空間載體。五個區域分別是宋莊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和國際組織聚集區,以及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
未來,城市副中心還將充分利用大運河、潮白河、溫榆河水系,建立一系列生態濕地、國家森林公園,打造“水城共融”的國際化水城不是夢想。
在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一個發展軸心,將其建設成為示范區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確是歷史的選擇。從區域上來看,通州東部緊鄰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10至20公里,距離河北省廊坊市中心約40公里,距離天津市武清區約58公里,副中心位于京津發展軸和京唐秦發展軸在北京市域內的交匯點。
交通方面,副中心將加強與中心城區的聯系。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和一批道路的提級改造,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實現半小時交通圈。還將建立與北京東部地區順義、平谷、大興、亦莊新城的交通可達性,特別是兩個機場的交通聯系。
副中心貫穿了首都機場和新機場的交通連接,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同時,副中心還將加強與區域的快速連接,重點推進京唐城際等規劃建設,實現與津冀互聯互通。
從河北通縣到北京通縣、通州區,再到通州新城、通州行政副中心,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定位,歷史上經歷了若干次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