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在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的道路上,湖南省長沙縣不斷探索、創新,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了創建“零碳縣”的戰略目標,并嘗試利用節能減排、能源替代及碳回收技術完成碳減排任務,在工業城市中建立起產業低碳化、生活綠色化、碳匯規模化的“零碳”社會。這是一個工業強縣自加壓力,用高標準倒逼節能減排,同時搶占生態文明下的產業增長點,表現出排頭兵的膽識和謀略。

  2013年的黨代會上,長沙縣委書記楊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國率先建成零碳社會”的想法。由此,長沙縣選擇了一條自加壓力的“零碳”之路。在我國已經公布的兩批低碳試點城市中,湖南省和長沙市均不在此名單內,但長沙縣卻毛遂自薦提出更為大膽地建設“零碳縣”的目標。這一提法也立刻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甚至遭到來自外界的種種質疑。長沙縣的雄心到底是客觀理性的長期戰略還是一時興起的追風口號? 對此,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認為:無論“低碳”還是“零碳”都是代表了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雖然短期內的節能減排壓力會影響經濟的增速,但從長遠動態來看,這種倒逼能夠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并且可能帶來新的產業機會和增長點。另外,長沙縣是工業大縣,但同時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發展,若長沙縣作為全國排碳大縣都能成功創建“零碳縣”,那么全國2800多個縣就可以復制這種模式,這對長沙縣乃至全國和全世界都是一種貢獻。對于何謂“零碳”? 是不是意味著不再排放二氧化碳? “零碳縣”,通俗來說,是指一個縣級行政區劃范圍內,通過規劃、統籌,應用減源增匯、綠色能源替代,碳產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態碳匯補償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與碳匯代數和等于零。這其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每天都在產生,也每天都在被轉化,然而轉化的速度趕不上排放的速度,這也就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越積越多,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

  1.推動低碳經濟的國家部署

  低碳是一個全球化命題。在應對由于溫室氣體排放而引發的氣候變化問題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曾被視為各國政府為人類免受氣候變暖威脅而做出的減排承諾,中國也相繼于1992年和1998年成為兩項協議的締約國。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發展中國家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任務。隨著國際碳減排格局的不斷變化與我國碳減排任務的持續升級,2014年11月12日,我國在與美國簽署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發出了碳減排最強音:計劃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持續升級的碳減排任務將我國帶入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進程。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與2012年分兩批確定了6個低碳試點省份和36個低碳試點城市。試點的主要任務是測算并確定該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研究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分配方案,建立該地區碳排放權交易監管體系和登記注冊系統,并培育建設交易平臺,做好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支撐體系等工作。

  2.長沙縣主動而為的擔當

  在我國達成碳減排任務過程中,對外,面臨著兌現減排承諾的壓力;對內,則面臨著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挑戰,同時還要應對發展與減排的矛盾、國家政策與地方和企業執行間的矛盾。如何達成碳減排目標? 雖然長沙縣是工業強縣,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卻也從來沒有怠慢,縣委、縣政府一直秉持的“南工北農”政策就是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平衡結果。而創建“零碳縣”的提出不僅能夠有效分擔國家的碳減排任務,而且還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縣域內的生態環境。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沙縣確實存在工業廢棄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等問題。長沙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王國良曾表示:“管控不好這些問題,就會對百姓造成危害。近幾年,長沙縣委、縣政府下決心要把這些問題納入到關注的范圍內。”在2013年的黨代會上,長沙縣委書記楊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國率先建成零碳社會”的想法。此后的2014年1月,長沙縣正式成立了由楊懿文任組長的“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簡稱“零碳辦”),全面統籌、實施“零碳縣”所有相關工作。2014年2月,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慶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要“開展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長沙縣實施“零碳縣”戰略的大幕正式拉開。


詳細>> 

  1.科學謀劃路線圖

  如果說“低碳”意味著節能減排,那么“零碳”是否意味著停止排放? 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解決? 長沙縣最初提出建設“零碳縣”的構想,不僅是普通群眾難以理解,各級干部也是心存疑慮。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對此卻是充滿信心。從短期看,“零碳縣”的建設會倒逼產業結構調整,部分高能耗、有污染的產業將可能外遷或轉移,陣痛期的經濟下滑可能不可避免。但從中長期趨勢看,“零碳”將可能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并且在有些地方已經初見端倪。而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完整的碳產業鏈并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商業化運作。長沙縣曾做過初步規劃,一方面,排污權及封存的碳產品可通過碳匯交易市場平臺出售;另一方面,因固化碳產品的應用范圍廣泛,長沙縣未來有望培育出龐大的碳產業,從而占領產業制高點。

  對速生草及固化碳產品,長沙縣也曾針對種植、生產、交易等環節有過設想,長沙縣移民局局長裴志宇就曾表示:高橋鎮水庫周邊的農民在生態移民后,將考慮把他們的土地流轉后用作速生草種植基地,這樣既不違背“南工北農”的發展策略,在速生草種植、加工環節還能吸收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據推算,2噸固化碳產品的燃燒熱量相當于1噸煤,利用它作為替代能源既可降低對傳統能源的消耗,也可減少企業的能源成本。

  2.摸清“碳家底”,編制“碳規劃”

  長沙縣委、縣政府委托環保部環境規劃院、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對縣域內2011—2013年能源與工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了全面普查,這在全國也屬首例。根據結果,2013年與2012年相比,雖然全縣的GDP總量增加了近100億元,但碳排放總量只增加4.82萬噸,萬元GDP碳排放量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呈現出下降趨勢。這就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萬元GDP碳排放量在節能減排措施得力的情況下,是可以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控制增長的;二是年度碳排放量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要控制增長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控制年度碳排放量增長在穩定節能減排措施的同時,要積極尋求除森林碳匯之外新的碳匯,而這恰恰需要一種高效的碳捕捉技術。

  2013年年底,長沙縣聘請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編制了《長沙縣零碳發展規劃(2015—2035年)》,《規劃》將實現“零碳縣”的三個階段做了具體劃分:一是萬元GDP碳排放量的“零增長”階段,即本年度萬元GDP碳排放量減上年度之差為零;二是年度碳排放總量的“零增長”,即本年度碳排放總量減本年度封存碳產品的碳匯量,減上年度碳排放總量之差為零;三是碳“零排放”,即全年碳源與碳匯代數之差為零。2015年,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又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意見(2015—2025年)》與《“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2015年度工作任務》,將宏觀目標分解為具體任務,讓抽象的目標有了可操作性。

詳細>> 

  1.萬元GDP能耗明顯下降

  根據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核查,2013年,長沙縣國內生產總值為976億元,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61tCO2 /萬元GDP,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降低了4.69%,萬元GDP能耗下降率為5.66%。2014年,由于環保措施的升級,長沙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長沙縣萬元GDP能耗下降了6.0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上年增加16家,全縣財政總收入較上年增長15.1%的情況下,萬元GDP能耗的繼續下降,這些都表明長沙縣的“零碳”探索已經初見成效。

  2.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展開

  “零碳”模式與國際上流行的碳減排理念及技術趨勢十分吻合。因此,長沙縣也吸引了許多國際目光:2014年12月,長沙縣受邀參與第14屆中國經濟論壇的中丹(丹麥)國際對話,探討“零碳”話題;2015年7月1日至2日,長沙縣應邀參加了法國里昂氣候與地區世界峰會;2015年7月,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率團考察長沙縣,他評價:“零碳”發展模式與“速生草捕碳固碳”技術對全球發展都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長沙縣正在籌備參加2015年12月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向全世界講述“零碳”故事。

詳細>> 

  1.毛遂自薦、自加壓力的生態文明探路者

  作為中西部第一的工業強縣,長沙縣并不在國家低碳發展試點城市的名單中,但縣委、縣政府從縣域的長遠發展考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放棄眼下的GDP增速和產值,提出創建“零碳縣”的超前構想,這種毛遂自薦、自加壓力的做法本身就顯示了地方工業強縣的擔當與責任。而在具體的推動實踐中,長沙縣也絕非空喊口號,而是在以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從碳普查、編制長期規劃、節能減排與能源替代雙輪驅動、籌建碳匯基地、建立碳交易體系、倡導生活綠色化等方面穩步開展。

  “零碳縣”希望傳遞低碳發展的理念和模式。低碳發展是人類在構筑生態文明理想境界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其實質是高效地利用能源、大力開發清潔新能源、追求綠色GDP,并通過創新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調整產業結構,轉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進而實現建立低碳社會的目的。這說明低碳發展不是短期內就能達成效果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長沙縣在建設“國家生態縣”后對生態文明理想的延伸,技術創新和應用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正如中歐社會論壇創始人、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會長皮埃爾·卡藍默所言,“一個城市進入后碳時代的轉變不應單純依賴技術手段,而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綜合模式的轉換。因此,必須建立起一個長期的合作機制來應對轉型中各種復雜的、多方位的挑戰。”

  2.瞄準生態文明下的產業增長點

  創建“零碳縣”的目標無疑是對現有工業發展模式的一種自我挑戰,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當下的利益,但作為中西部第一工業大縣的長沙縣考慮似乎更加深遠,除了自加壓力,讓“零碳”的目標倒逼節能減排和生活綠色化外,還要積極尋找生態文明時代新的產業機會。在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看來,“零碳縣”建設未來的一個成果可能是將催生出新的“零碳”產業,甚至衍生出“零碳”產業集群。這也將為整個長沙縣未來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甚至在“零碳”等產業方面的超前引領奠定良好的基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