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同時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如何推動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通過對農業、農村、農民全方位的服務與管理,從而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良性循環。
從2014年年初,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和平谷區政府選取平谷區大興莊鎮西柏店村開始建設并實施“美麗智慧鄉村”集成創新試點項目,試圖找到一條在廣大農村落實十八大精神、建設美麗中國、推動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美麗智慧鄉村”集成創新試點建設的目標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實十八大精神,通過系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實現“美麗鄉村”,通過系列農業農村信息化應用工程實現“智慧鄉村”,通過案例研究,實現美麗與智慧無縫銜接,樹立共生理念,“美麗+智慧”是一體共生一體共建的關系,根本目標就是打造升級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典型。
西柏店村屬于平谷區大興莊鎮,位于平谷區西部,大興莊鎮中北部。全村土地面積1048畝,其中設施農業330畝,林木用地200畝,養殖用地200畝,魚塘80畝,村莊占地238畝。該村地處洳河流域,地貌以平原為主。
西柏店村共有220戶居民(其中農業戶185戶),村內常住人口707人。西柏店村的發展特色是生態循環農業,主導產業是畜禽養殖和蔬菜生產,建有4個養殖小區,162棟蔬菜大棚,年出欄生豬15000頭,年產蔬菜80萬公斤。
西柏店村充分利用本村的種養業資源,通過可再生能源技術,實現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化循環發展。2007年又引入食用菊花產業,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推出了以食用菊花為原料的菊花養生宴,實現了種養經濟高效化、農民致富生態化的循環發展。
“美麗智慧鄉村”建設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服務四個方面展開,分為美麗鄉村建設和智慧鄉村建設兩部分。在美麗建設方面,以改善農村生活、生態環境為目標,挖掘文化資源,改善村容村貌,用新理念、新技術提升外在形象。在智慧建設方面,以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村社會化管理水平為目標,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社會管理、農民生活服務有機融合,用新思維、新手段促產業發展,助農增收。2014年完成一期建設,2015年完成二期建設。
(一)美麗鄉村建設
一期建設內容包括生活污水景觀化處理和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二期建設內容包括村容村貌綜合升級改造規劃及實施。
1、生活污水景觀化處理工程
西柏店村原有一處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但由于缺乏專業的運行管理,該設施基本停運。村莊內生活污水、養殖污水、雨水未經任何收集處理而任意排放,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已
經成為制約西柏店村農業“循環經濟”和建設“美麗鄉村”的短板。針對這一問題,在原有基礎上,采用由丹麥引進的生活污水景觀化處理技術,通過蘆葦及人工濕地中的微生物協同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質,實現污水凈化的功能。新建的處理系統維護簡單、運行成本低、出水水質穩定,在凈化污水的同時,營造了綠色景觀。
2、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在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北京市郊區普遍推行“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會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占用土地資源,甚至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針對西柏店村的這一現狀,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模式實踐,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3、村容村貌綜合升級改造規劃
2015年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特別邀請中國鄉村規劃建設研究院院長、中國著名的“三農”問題研究者李昌平及其團隊,為西柏店村的村容村貌綜合升級改造制定規劃。規劃重點要做好院落改造、街道改造、大棚改造,完善標識系統、建設停車場和公共廁所等,將西柏店從“一季旅游”變為“四季旅游”,使農村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讓村容更整潔、村民生活更舒適。
(二)智慧鄉村建設
一期建設內容包括美麗智慧西柏店綜合服務平臺(村級網站、手機APP網站、多系統管理平臺);設施大棚物聯網智能監控系統;農產品溯源管理系統及數據采集終端APP;村內視頻監控系統;覆蓋村域的無線網絡接入環境、村委會局域網等六項工程;二期建設內容包括綜合服務平臺的升級優化;數據采集方式的優化;微信推廣與銷售系統;農民使用技能定期培訓。
(一)農業產業得到顯著促進
西柏店村的主導產業是特色食用菊花,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特色菊花生產進行環境監測、遠程控制、智能灌溉、網絡銷售等,促進了農村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民素質的快速提升,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生產與消費的有效對接,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有所提升。信息化與產業融合,利用物聯網、二維碼等技術實現生產全過程監控,農產品質量可追溯,讓消費者買的更放心,吃得更安心。農民利用互聯網和手機APP銷售農產品,增收致富加快。
(二)農戶收入得到明顯提升
2013年食用菊花種植戶銷售收入為2-3萬元。2014年項目完成后,西柏店村知名度有所提高,普通大棚種植戶銷售收入為4萬元;安裝物聯網設備的試點大棚種植戶銷售收入為5萬元。項目運行一年后,西柏店村及食用菊花知名度大大提高,2015年,食用菊花較去年提前一個月銷售完畢,價格較2014年增長1倍;普通大棚種植戶每盒菊花最多賣30元,每戶收入為4.5萬元;安裝物聯網設備的試點大棚種植戶收入同比增長20%,同樣規格包裝的食用菊花,貼有二維
碼的每盒可賣到50-60元,每戶收入達到6萬元。
民俗接待與往年對比也大有不同。2013年接待總收入近50萬元;通過2014年的建設改造和大力宣傳,使村里的民俗接待游客顯著提升,2014年總接待收入為78萬元;2015年民俗接待由原來的8戶增加到21戶,每戶餐飲收入提高1倍,戶均收入超過10萬左右,總接待收入突破200萬元。
(三)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生活污水景觀化處理工程已經解決西柏店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問題,形成的景觀優美舒適,成為了村民納涼避暑的好地方。通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及對村內道路、環境進行整體治理,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循環經濟理念進一步深化,西柏店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實現了美麗鄉村。
(四)農村穩定得到有力保障
智能村內視頻監控系統,覆蓋全村的無線網絡接入環境,村級網站的對外宣傳,都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提高村民素質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幸福指數大大提高。
(五)建設理念得到社會關注
2014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市長王安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等領導先后到西柏店村調研,對美麗智慧鄉村的建設內容和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西柏店用實踐證明,生態循環加科技的路子是對的,有效促進了三次產業的融合,可推廣應用。
(六)建設模式得到廣泛推廣
2014年試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后,經過模式探索、經驗總結、功能提煉,2015年,北京市農委發文(京政農發〔2015〕6號)將美麗智慧鄉村建設列入“2015年農業領域專項轉移支付整合資金”農業重點領域建設項目,在50個鄉村推廣“美麗智慧鄉村”試點建設模式。目前已經在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澗溝村、密云區巨各莊鎮蔡家洼村、大興區青云店鎮東辛屯村示范推廣。
(一)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抓手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建設總布局,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各級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把生態文明建設當成核心競爭力來經營。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西柏店村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循環農業為核心,實現了農業生產低消耗、高效益、低投入、高回報,實現了農業與食品加工業、休閑旅游業深度融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豐收。
(二)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手段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大家對食品安全的辨別能力非常有限,各級政府在這方面要加大監管和宣傳力度,用信息化這種新手段,實現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美麗智慧鄉村建設,通過物聯網、視
頻監控、產品溯源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規范了農業生產的操作環節,精準的環境參數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科學施用農藥,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風險,提高了食用菊花和蔬菜瓜果的有機品質,解決了人們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三)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當前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美麗智慧鄉村建設,利用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讓傳統農業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了宣傳效應,讓農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所帶來的實惠。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10月、11月兩個月時間,西柏店村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是2014年的3倍;單日接待游客最高達1000余人,是2014年的4倍;食用菊花較2014年提前一個月銷售完畢,價格較2014年增漲1倍;同樣規格包裝的菊花,沒有二維碼的每盒最多賣30元,貼有二維碼的每盒賣到50-60元。
(四)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新載體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層基礎,是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讓留在農村的農民能夠享受更好的環境;通過智慧鄉村建設,以“生態農業、智能生產、現代生活”為突破口,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治理方式現代化。通過在村內主要街道、園區、村廣場布設視頻監控點,實現全天候村域內智能監控預警,有效減少治安案件發生,提高村莊治理水平。通過無線網絡的熱點覆蓋,村民和游客免費上網更加便利,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質量,縮小了城鄉公共服務差異。
(五)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是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典型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集農業生產、生態建設和愉悅身心于一體,承載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前沿科技成果,是市場化、集約化、科技化、產業化和信息化的新型農業。北京市作為特大城市,且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未來北京的農村不僅僅是農民的農村,還是京津冀地區市民的農村;不僅要服務農民,還要服務市民;不僅要實現宜居,還要實現宜看。美麗智慧鄉村建設,恰好主動適應了城鄉一體化發展,以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實現功能多樣化、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安全化、景觀田園化、環境友好化,成為都市型現代農業新農村示范新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