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新型城鎮化建設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推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2014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城鎮化的工作目標“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內需、拉動消費,實現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必然要求。在投資、出口等經濟增長引擎動力不足時,以“大交通帶來大物流,大保障帶來大民生,大數據帶來大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著力于構建大格局、大平臺的建設,發展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從而為“大休閑”時代的“大消費”提供載體。
新型城鎮化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也是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新型城鎮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互動、融合,它可以在盤活農民土地上破題,改革農村產權制度,使土地資源資本化;它可以通過引入工商資本下鄉,構建新的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安置;它可以促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民就地市民化,過上富足而又有尊嚴的生活。
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項目,按照“城鎮化的鄉村、鄉村式的城鎮”的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其創新亮點主要表現在:
堅持創新改革,破解要素難題,奠定生態小鎮建設的堅實基礎。
特色小鎮建設不同于傳統的城市化進程,它要求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加強頂層設計,大膽創新,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整合盤活多種要素資源共同參與。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從建設之初,就不斷尋求突破創新,形成了突出的“創新推動”特色。一是推進土地改革,挖掘鄉村資源價值。2010年,潯龍河村率先完成土地確權,明晰了土地產權。之后,村成立土地合作社,根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對村民土地進行集中流轉后再統一流轉給潯龍河公司,推進農業的現代化、規模化經營。積極推行土地增減掛鉤,依據該政策,可通過騰退的農村建設用地,等面積置換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并明確將土地增減掛鉤置換用地土地收益全額返還,用于項目區內農民搬遷安置。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動村民實行集中居住,農民可實現舊房換新房。新房具有集體土地產權證和房產證,可抵押融資,具有資產價值。實施集體經營
性建設用地上市交易試點,由村集體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對300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經營,獲得長期收益對村民進行分紅。二是實施多規合一,確保科學發展。項目形成了以民生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民生規劃充分考慮當地百姓的需求,從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居住質量、勞動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規劃,并制定詳細的可落地方案。生態規劃是在堅持“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基礎上,堅持不破壞生態環境、不減少耕地面積的原則,確保“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產業規劃是在分析本地區的交通區位、資源、市場需求等基礎上,確定項目發展生態農業、文化、教育、鄉村休閑旅游和市民農莊等農業綜合產業。建設規劃則邀請了國內外一流的規劃設計機構,確定了較高的標準,將把潯龍河項目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文化、藝術、生態小鎮。土地規劃則是根據產業發展和建設的需要,在堅持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實現對土地的混合運營,形成了耕地全部保留、林地基本保留、建設用地則根據環境的需要呈點狀、帶狀布局土地利用規劃形態。三是創新了發展模式,形成建設合力。項目形成了以“企業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和監督、基層組織全程參與、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全新模式。明確政府作為項目區內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幼兒園、學校、醫院、文體中心等基礎公共配套設施、農民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的實施主體,其資金來源為項目區國有商業用地的土地收益返還及中央、省、市、縣各級涉農資金和城鄉一體化項目資金,并發揮對項目的監督職能;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產業建設運營的主體,其資金來源為企業自有資金、市場融資和銀行貸款。明確村委會作為村民集中居住搬遷安置的實施主體,其資金來源是增減掛鉤置換的土地收益返還資金。
一是開創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項目按照“企業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和監督、基層組織參與決策、群眾意愿充分表達”的建設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市場和農村資源,使政府行政資源、項目資源,市場資本資源、人才資源,農村自然資源等要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為徹底解決“三農”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是積極探索了農村土地改革。先后開展了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土地增減掛鉤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價同權試點等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實現了土地混合運營,逐步推進農村土地資源的資產化、資本化,大大提升農村土地價值,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是率先實施了多規合一。項目形成了以民生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形成規劃之間的相互協調推進,做到了規劃的可落地、可實施。
四是創新了鄉村社會治理。完善了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推進村企共建黨建工作,形成了以自治組織、監督組織為基礎,以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為補充村級治理組織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村、誠信立村、產業興村、文化強村”。
五是形成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堅持企業主導,對資源進行統籌配置,充分研究市場需求,規劃了具有比較優勢、有市場空間、有就業吸納能力,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完整產業體系,布局了生態產業、文化、教育、鄉村旅游和鄉村地產五大產業。
1、在頂層設計上要處理好四化同步、三產協調、兩種路徑的關系。潯龍河項目無論是在宏觀政策層面,還是在微觀項目操作方式上,都十分注重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規劃的引領、支撐作用,從而避免了推進的隨意性和發展的碎片化。該項目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了村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按照智慧村鎮標準,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最終實現四化同步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是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結構重組的過程。項目充分挖掘自身山水秀美、地處近郊等優勢,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產業,順勢延伸產業鏈條,構建集教育、休閑旅游、文化創意、鄉村地產等于一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三產協調。潯龍河項目的建設離不開長沙縣工業經濟大發展的核心帶動,但與單純的城市邊界向農村擴張,農村被動接受要素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調整的外延式城鎮化模式不同,其展現更多的是一種政府引導推動下,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主動調整結構,與大城市形成功能互補、資源共享、良性互動的內生式新型城鎮化模式。實踐證明,以農村區域居多的農業大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既要注重提升大中城市經濟首位度,又要探索因地制宜、趨利避害、順勢而為的小城鎮建設路徑,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兩種路徑
并駕齊驅,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2、權責歸屬上要處理好政府、企業和群眾的關系。明確政府、企業和群眾三方主體權責,進而形成建設合力,是項目在建設推進過程中取得的一個重要實踐經驗。該項目建設中,政府加快職能轉變,以政策引導和推動為主,在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起主導作用,同時整合多種資源,加大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潯龍河公司是項目產業的建設者,通過將資本與農村現有資源進行有效融合,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城鎮化效率和質量。群眾既是新型城鎮化的直接參與者,也是主要受益者。實踐證明,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合理厘清政府行為邊界,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該管不管”。要充分尊重企業市場行為,采用市場運作形式,以提高城鎮化建設質量和水平。要充分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維護群眾權益,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讓群眾平等參建、共享成果。
3、利益關系上要處理好產權、投資和分配的關系。潯龍河項目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引導企業遵循市場機制不斷壯大規模,提升產業層級和區域輻射能力,帶動產業、消費結構升級,為未來培育穩定、可持續增長的財源打下了基礎,推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延伸,也贏得了良好社會效益。企業在政府政策引導、配套設施完善基礎上,拓展市場空間,可以獲得預期的資本回報。群眾通過獲得土地集中流轉帶來的固定收入、城鎮化帶來的就地就業機會以及合理的集體資產經營分紅等,實現了經濟收入、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潯龍河項目建設經驗表明,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僅僅依靠制度剛性約束力,還需建立合理、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紅利分享機制,營造良好的多方共贏、紅利共享發展模式,才能有效激勵各方主體,確保政府、企業、群眾參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