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 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國土資源部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
主 辦: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承 辦:《城市化》雜志? 城市化網
時 間: 2016年7月14日
地 點: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持人: 蔡義鴻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城市化》雜志社社長
李津逵: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主任研究員
黨國英:城市化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袁崇法: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王 凱: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曾 真: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復興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所長、主任研究員
李迪華: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
程道平:山東師范大學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南 潔:廣東高幟律師事務所律師
袁于飛:《光明日報》主任記者
評估城市化質量水平的依據有哪些?怎樣科學地選擇各項指標?7月14日,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下稱“城市化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十三期城市化“茶話”——《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下稱《體系》)研討會深入地剖析了這些問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就評估體系標準的設立原則、構成條款以及如何更深入地認識城市化質量的深刻內涵等議題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據統計,2015年中國的城市率已達到56.1%,對于已搭上城市化高速列車的中國而言,城市化的質量決定著中國未來經濟的高度。作為《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的發布者,早在2011年城市化委員會就在對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研的基礎上發現,長期以來,在判斷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的人口比重的指標法存在著城市化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化質量的缺陷,因而決定將《體系》作為中國城市化研究工程立項研究。在城市化委員會金德鈞主任、李秉仁副主任的帶領下著手起草了《體系》課題報告書,并于2011年11月16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首次正式對外發布。
《體系》的發布填補了我國沒有完整的、全面的、能考核中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的空白,在國內外城市化研究領域內引起了強烈的關注與反響。然而,正如與會專家所言,城市化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系統,要全面而透徹地反應出城市化質量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內容,將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本著對中國城市化進程負責任的謹慎態度,五年來,城市化委員會不斷從科學及可操作的角度對《體系》中的評價標準構成進行修補、完善。本次研討會上,針對《體系》中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專家們紛紛給出了專業的意見和建議。
從人口市民化綜合、產業和就業支撐市民化、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和新型城鎮建設六個方面出發,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程道平系統地闡述了《體系》的內涵。他認為,我們對城市化質量概念的理解應有所延展。城市化質量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雖然國家層面著重強調的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但外來城鎮人口遷移的落戶市民化,本城市棚戶區、城中村居民的完全市民化,以及城市非戶籍常住人口(居住證人口)的城鎮化,都應成為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認為,《體系》應首先確定要對準的受眾是哪個層次與群體,因為站在不同角度,評價的標準就會不同。王凱分析稱,《體系》是否需要“大而全”是值得商榷的。他表示,城市化質量大體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市民化,這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二是城市建設質量,既包含硬件建設,也包括軟件建設;三是城市公共管理,也就是人的權益保障問題。“《體系》要在此基礎上實現從追求數據到追求質量的轉變,要界定統一的口徑,制定科學的分析方法,要有嚴謹的數據出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一體系是長期的、可持續的。”
“城市化質量絕不能僅僅盯住數據的變化,更應關注的是人的需求”,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在詮釋他對城市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時說,“城市化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全部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都以城市為中心的轉變過程,從這一概念出發,城市化涉及的問題包含了全民的就業、生活方式及現代消費方式等諸多內容,城市化質量理應以這些內容為基礎,著重關注人的需求。”他同時認為,《體系》在具體數據的采集及應用上也要與時俱進,充分挖掘大數據的優勢,實現中外數據的對比與合理利用。
在對城市化質量內涵理解的基礎上,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認為,《體系》還應具有導向性,應突破原有的固化體系,展開“思維革命”,結合城市的發展,在單項指標上做文章。這些指標就包括農民工市民化、低收入人口的生存壓力、適宜于大學畢業生自創業、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社區建設、低碳化市民生活程度等。他建議,每一項排行都可再以細化的三、五個指標作為支撐,從而得出十分清晰的導向性結論,引領城市化研究領域的潮流“風向標”。
針對我國普遍存在的人戶分離現象,城市化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從人戶分離人群在城市是否擁有“標準住所”這一獨特的視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認為,城市理應為已有標準住所的人解決戶口,這也是《體系》要深入研究的領域和持續呼吁的內容,要“解放思想”,不能再做與以往雷同的工作。他還建議《體系》增加“居住形態”指標,從而推動中國人的居住形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因為“居住形態”不僅是土地制度問題,更涵蓋了居民消費形式等更深層次的內容。
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復興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所長、主任研究員曾真分析道,《體系》中既要從整體性上加以概括,也要有專項和有針對性的研究議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城市亦有大中小之分,對此曾真建議,《體系》在研究過程中要對城市進行地域和大小的分類。
同樣是從質量評估體系的指標設置問題出發,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法律顧問南潔監事從法學這一全新角度解析認為,“居住安全度”也應成為《體系》的重要內容。因為居民在城市生活的舒適度與安全度既涉及到治安評價體系也反映城管的執法水準。南潔表示,“法律不單單是城市居住的安全標準,也是城市居住治理水平的標準。”在法律的范疇下,本地居民對城市管理人員執法水平的評價,對政府管理水平的評價,居民個人意識的建立,以及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及政策的建立,都是城市居民居住安全度的一種反映。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蔡義鴻表示,《體系》既要做全國城市化的“體檢表”,也要同步進行單項研究,從整體和局部兩個層面不斷完善和提高這一質量評估體系的科學性與權威性。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主任研究員李津逵認為,《體系》要做到“簡單、明確、有效”。他建議《體系》的研究手法要進行創新,不能圍繞已有的統計數字做文章,要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無論如何,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都“要聚焦,不能面面俱到,無限延展。”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土資源部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擔任學術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城市化得到極大發展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繼《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研究課題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