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于2月21日經新華社發布后,盡管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就“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這一落點出現一邊倒的新聞抨擊,但由于《意見》中值得稱道的亮點多多,所以筆者還是禁不住為《意見》點贊!
近年來,我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讓許多城市染上“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內澇等等。這是中央時隔37年重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出臺《意見》的原因和背景。城市規劃的弊端顯現,解決“城市病”成為新常態語境下的重要使命?!俺鞘胁 敝伪舅幏?,應該是科學規劃、依法治理。
《意見》開宗明義指出,我國當前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節約集約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夠,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眾所周知,城市規劃極為重要,是一項錯綜復雜而又龐大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一個城市個性化的定位問題,影響到未來城市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城市的規劃建設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短期行為。有的城市規劃摻雜著某些領導的愛好,有的城市提起規劃建設工作,滿腦子琢磨著建幾座立交橋、大廣場和寬馬路。更有甚者,名為大張旗鼓地搞城市規劃,其實做的卻是如何往臉上“貼金”的“政績工程”。如此一來,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不是被搞成了“攤大餅”,就是被百姓戲稱“一任書記一座城,一個區長一個新區”,甚至出現了“換一屆政府換一張規劃”等怪象。于是乎,各種名目繁多的形象工程粉墨登場,層出不窮,如此下去,勢必將給城市的長遠發展帶來無法彌補的后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樣,城市規劃需要從長計議,更需要廣泛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建議和呼聲,不要關起門來搞城市建設,要像雅克蘭德設計師吳文媛所倡導并身體力行的那樣:應該讓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筆者以為,首先,城市規劃建設要符合當地的客觀實際;其次,規劃方案要具科學性、權威性和前瞻性;第三,城市領導要秉持對社會、對公眾、對歷史、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做好城市規劃建設的“接力棒”角色,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確保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重大方針、政策、原則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后人留下青山綠水、充滿現代化生活氣息的美麗城市。
還要為之點贊的是,2月24日凌晨,住建部官網刊發文章《住建部新聞發言人:正確理解“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文章說,住建部希望大家全面準確把握《意見》的精神實質,正確理解文件的本意,其中的“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