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城市化 嘉定區委書記金建忠談“十二五”發展
時間:2011-03-02 10:09:51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何洛先 劉穎
記者:嘉定新城是上海重點建設的新城之一,它對于嘉定區的“十二五”規劃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金建忠:嘉定新城歷時6年建設,在“十一五”期間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對于嘉定區的“十二五”規劃非常重要。
從“十一五”開始做新城規劃,嘉定區就確立了城市發展與產業發展同等重要的思路。以前嘉定南部主要是制造業,城市發展的空間很少。后來,大家意識到:沒有城市化的同步進展,產業發展也將受到制約如果城市中為產業發展配套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為較高生活需求配套的生活服務功能相對較弱的話,就會造成高端資源、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進不來、留不下的遺憾,從而制約產業發展轉型的速度和力度。
但要想城市發展,首先必須在規劃布局上有重大調整。因此,在“十一五”的后面幾年,嘉定通過在南部大規模的“退二(產)進三(產)”,在北部大規模地提高產業能級、提升投入產業效率,使得嘉定區的城市空間和產業布局更加清晰、合理。可以說,到“十一五”結束時,嘉定區戰略性的規劃布局已經完成,發展方式轉型的觀念也被大家所接受。
基于這樣的一個“轉身”,嘉定區將“全面推進城市化”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一條主線,也就水到渠成。目前,嘉定區城市化發展已呈現蓄勢崛起、跨越提升的強勁勢頭。抓住這條主線,城市功能的強化、城市形態的優化、城市產業的培育、城市文明的塑造、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工作都能綱舉目張,從而將各種有利條件匯合疊加,通過倍增效應實現嘉定科學發展的新跨越。
因此,全面推進城市化是嘉定未來發展的一把重要鑰匙。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服務業發展有了更多的載體,產業發展有轉型的基礎,它將給未來嘉定的產業結構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具體來說,嘉定區在“十二五”期間提出了哪些“奮斗目標”?
金建忠:在“全面推進城市化”這條主線的基礎上,我們客觀分析嘉定面臨的形勢和機遇挑戰,提出了“新城建設出好形象、產業轉型全市率先,社會發展市郊領先”的三大奮斗目標。
新城建設出好形象,是推動嘉定產城融合發展的關鍵。“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已明確把嘉定新城作為重點建設的郊區新城之一,提出要“優化提升嘉定新城功能,著力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和輻射能級”,這就使嘉定新城的建設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相信,將來嘉定一定能夠打造成為長三角的節點城市。而“十二五”期間,則是嘉定新城全面展示形象、完善功能的一個關鍵時期。
我們把加快產業轉型,看作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突破口。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積累,嘉定已經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為特強產業、以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研院所加速回歸,形成了“十所一中心一基地”的發展態勢,集聚了新能源汽車、物聯網中心等一批重大高科技項目。可以說,嘉定的產業轉型,既有“十一五”積蓄的經濟總量和規模的支撐,又擁有轉型的先機和優勢,“十二五”期間應該是嘉定全面發力、跨越提升的歷史性階段。
第三個目標,促進社會發展市郊領先,是確保嘉定人民持續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過去的5年中,嘉定區積極引進建設三級甲等醫院、優質教育資源、高品質文化館所等,使社會事業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提升。“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更多地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記者:剛才您提到“客觀分析嘉定面臨形勢和機遇挑戰”,能詳細說說“十二五”期間嘉定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么?
金建忠:總體而言,“十二五”期間嘉定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在優勢方面,從外部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上海“十二五”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這些都為嘉定區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從嘉定自身來看,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要求,我們搶占了先機,把握了主動。新城建設的加快推進,產業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再加上優質社會事業資源的加速集聚,這些都為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積累,嘉定區科技創新的優勢更加突出,新能源汽車、物聯網中心等一批高科技項目,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一旦形成產業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力不可估量。當這些機遇條件匯合一起、相互疊加時,“倍增效應”正在逐步釋放,這就為推動嘉定“十二五”跨越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劣勢方面,當前我們仍面臨外部環境變動、人口規模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和社會矛盾凸顯等壓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要實現發展轉型的任務,仍然相當繁重。比如,嘉定三次產業結構尚不盡合理,與全市水平還有差距,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仍顯滯后。又如,城市化發展滯后于產業化,南北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面貌等方面差距明顯,與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還不相適應等。這些問題,都關系著嘉定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十二五”時期著力予以研究和解決。
記者:在這種優、劣勢并存的情況下,嘉定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怎樣應對?
金建忠:我的理解是,如何正確處理好發展與轉型、發展經濟與滿足群眾需求以及產城融合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要挑戰。對此,我們的思考是:
一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與轉型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穩增長中調結構,在調結構中促增長,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必須統籌兼顧的。在“十二五”期間,嘉定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核心,聚焦優勢領域和重點區域,科學整合要素資源,進一步“做大現代服務業,做強先進制造業,做實戰略性新興產業,做精現代農業”,加快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近期增長目標與長遠發展目標的有機銜接。
二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和滿足群眾需求之間的關系。畢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下一步,我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點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我們要堅持統籌兼顧,要像制定和落實經濟指標一樣制定和落實民生指標,著力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的民生保障網絡。
三是要正確處理好產城融合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嘉定新城規劃建設之初,我們就特別強調了產城融合的重要性,提出了打造生態宜居、創業創新的城市特質。而隨著嘉定新城形象的逐步展現,如何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人氣集聚,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生命力,就成為我們當前面對的重大課題。我們的目標是,要通過“十二五”期間的努力,把嘉定新城建設成為經濟發達、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長三角重要節點城市。
記者:在生活中常常碰到“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嘉定區在制定“十二五”規劃過程中,是否也留有“伏筆”?
金建忠:“十二五”規劃是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規劃編制伊始,我們始終秉承了這樣一個理念,就是規劃不是計劃,規劃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需要一定的升華,才能真正提升規劃的高度和前瞻性。
因此,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提出了“思路宜清,具體宜粗”的原則。在一些具體指標的確定上,我們堅持要留有余地,突出前瞻性和彈性,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足夠的空間;但在一些核心指標上,比如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要適當高于全市“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指標,以體現發展的速度和力度。
在規劃制定過程中,針對可能發生的形勢變化,我們已經有所準備。比如在項目儲備方面,嘉定區在“十二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建立了“十二五”項目儲備庫。對各單位上報的450多個項目,按照重要性、代表性等標準,分成必定實施、有條件實施和長期儲備等三類。同時,強化規劃實施的監督,健全規劃中期評估制度,確保規劃目標不因各種主觀因素發生改變,確保我們的前進方向不發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