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印發《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到2020年,資助150萬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使他們能得到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免費開放課程提升自身素質與從業能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速,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顯示,從2012年開始,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以每年350萬人左右的規模在減少。“人口紅利”的消失,必然需要尋找某種解決路徑或替代策略,才能維持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當下,以“人才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成為各界共識。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勞動力的平均技能水平,提高單位生產率來彌補勞動力數量的下降。
要從這一方面挖潛,農民工無疑是一個前景無限的群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共4.04億人,其中農民工總量為2.77億人,比上年增長1.3%。而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農民工占比約2成,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還不到1成。這既說明當前農民工群體的學歷層次和技能水平相對較低,反過來也讓我們看到了提升的巨大空間。此次,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提出的農民工再教育計劃,就是提升農民工群體生產率而做出的一次深入挖潛。
從教育內容上看,對于農民工的再教育應當注重兩個方向。其一,是加強技術技能培訓,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得就業以及增加收入的優勢條件。當下,農民工從事的傳統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像建筑、制造、物流、餐飲、保姆等聚集大量勞動力的行業,技術含量已經大大提高:制造業用上了機器手、保姆需要懂科學育兒知識、不會駕車不會用網絡當快遞員都會吃虧……行業的升級,倒逼從業者的技能升級。因此,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既是產業和社會發展所需,也有利于農民工就業。其二,則是要加強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培訓,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甚至投身創新創業。有的農民工早已在技能和收入上不比城里人差,但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拓展提升的空間。通過提升農民工的學歷和素質,提高其在自我認知、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法律意識、權益觀念等方面的認識,才能讓他們實現“由內而外”全面的城市化。
從培訓形式上看,有關方面提出“互聯網+農民工”,不失為降低學習門檻、增強靈活性的好辦法。但考慮到農民工上網條件的現實不便,不妨考慮發放通用的“網絡教育券”,或在文化館、圖書館、社區中心等地設置專門的網絡教育基地,為農民工大開方便之門。另一方面,國家提出到2020年資助150萬名農民工接受再教育,在近3億農民工群體中還只是很小一部分。財政力量畢竟有限,更應當動員社會力量,投入到農民工再教育中來。實際上,農民工的技能和學歷提高了,對企業主和雇主來說也是好事。再通過制度激勵,例如企業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費用可稅收返還、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益機構進入相關領域等,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農民工再教育的熱情氛圍。
農民工群體是我國就業大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力部隊”。長期以來,他們為國家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面對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新局勢,有必要、有責任提升農民工的教育層次和技術水平,這既是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也對進一步充實我國“人才紅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