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進了哪個群?2016年3月5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出臺,一口氣列出了19個城市群,在中國地圖上畫了好多個圈。
該綱要稱: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培育誰、不培育誰,是地方競爭與央地博弈的焦點。
根據該綱要的“城市群空間分布示意圖”,上述18個城市群中,東北地區城市群又拆分為哈長和遼中南。也就是說,該綱要提及的城市群總數為19個。這意味著,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圍繞著建什么群、入哪個群等問題的臺前臺后博弈,將暫告一段落。
趁著國家規劃的東風,各地想建群,想入好群,或想在一個群中謀取群主身份(中心城市)或其他優勢地位,算盤都打得不錯。入了一個好群,就能以組團的身份向國家爭取更多的資源與更優惠的政策。要上馬城際高鐵,以城市群內部有各種同城化或一體化目標為理由,顯得名正言順;建中長線高鐵,以加強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為理由,容易讓人信服。
不過,入了群、入了好群的城市也不要忘乎所以,沒入群或沒入好群的城市也不要悵然若失。若干個城市能否被公認為一個城市群,規劃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是市場。工作者與企業家會用腳投票。一個地方工作機會與商業機會多不多,最終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該地的自然稟賦,二是該地的法治與公共治理水平。
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兩個已經成型的城市群,即使沒有國家規劃大家也公認。這兩個區域的共同特點是均位于東南沿海地區。同理,美國以紐約為核心的沿大西洋城市群與以舊金山、洛杉磯為核心的沿太平洋城市群,也坐落在美國東西兩海岸。
未來中國東部與中西部還會出現哪些城市群,得看人往哪里跑。城市化的世界性規律是:自然稟賦差異決定了地區發展必然不均衡,人口從內地向沿海遷移,從農村、城鎮與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化則是趨勢中的趨勢。這意味著,在搶人大戰中,贏家大概率上會是內地部分中心城市及東南沿海地區。
人口規模規劃,一個數字而已,夠簡單吧,但已讓規劃者頭大了。
198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規定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300萬左右,但1990年四普就達到1334萬,提前十年超過了規劃。2001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規劃2020年總人口為2000萬左右,結果2009年末就超過2000萬,2010年六普時更是達到2300萬。
2012年底發布的《上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將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總量預期上調為2650萬左右。2015年底上海市委公布的《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常住人口不超過2500萬作為長期調控目標,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2014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為2425.68萬;2015年年末,減至2415.27萬,同比減少近10萬。上海嚴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的措施有效果了?這是規劃對市場的暫時性壓制,還是規劃執行有力扭轉了市場趨勢,抑或市場趨勢本身發生了反轉,尚有待觀察。
經濟社會是一個復雜系統,變量太多,每個市場主體都掌握一些分散的信息,這些分散的信息還會實時變化。想要找到一個微分方程組來描述這個系統是不可能的。假設有天才找到了,并精確掌握了初始條件與邊界條件,要找到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未來的定性預測只有在極少情況下才是可能的,如人口流向;對未來的預測尤其是定量預測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如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規模。
規劃總是建立在對未來某些預測基礎上的。未來將會出現哪些新技術,將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未來的能源供給結構與成本結構會有什么變化?未來的土地產權與成本結構會有什么變化?哪一個問題都是很難預測與規劃的。
當然這決不是說索性不要規劃,而是說要明白哪些事項可以規劃,哪些事項不宜規劃,明白規劃的邊界在哪里,把市場的留給市場;規劃要保留彈性,給變化留下空間;規劃應讓市場發揮作用,而非替代市場、破壞效率,跟市場對著干是不明智的,失敗了固然貽笑大方,勝利了則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