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中央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長沙縣的生態文明建設已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大體情況?在基層生態文明的推進上,長沙縣有哪些經驗,遇到過哪些困境?
楊懿文:對于區域發展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全方位的。作為縣委、縣政府班子而言,首先應從頂層設計、頂層控制的角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規劃。這幾年來我們主要做了幾件事:
一是所有的工業項目必須進園區,除園區外縣域北部13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地區絕不允許任何一般性的企業隨意進入,因為這極有可能造成對當地環境的破壞。為此我們采取了強制措施,也經過了長期的斗爭才使目標得以實現。
二是通過努力使縣域內所有水體的水質都清了起來。長沙縣在解決了“山清”問題后,卻面臨嚴重的“水秀”困境。長沙縣曾是生豬養殖大縣,養殖量高達220萬頭。養豬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要想“水秀”,就必須降低養殖量。為此,長沙縣設立了禁養區,水源地周邊嚴格禁止養殖,有十幾個養豬戶還因觸犯《環保法》而坐了牢。有禁養區就有適度養殖區,這是政府應進行的宏觀控制。目前,長沙縣的生豬養殖量已降到七八十萬頭。我們是冒著犧牲農民增加收入的罪名做這件事的,經過多年努力,“水秀”的目標已基本達成。
三是采取引導方式吸引農民到集中居住點居住。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因為集中居住比散居更有利于資源集約化、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環境友好,但讓農民集中居住絕不能采取強制措施,必須采用市場的方式加以引導。農民們以前住的地方大多十分不便,為了吸引人們到居住點居住,政府將水、電、公共汽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都通進了居住點,為了享受方便,即使老人不來,可能兒子、孫子也要來居住。采取這一方式的前提也是政府要先做好規劃。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黨委、政府必須用腦用心,首先應厘清自己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認識后再分層級,企業做什么,農民做什么,這樣才能達到目的。作為執政者,如果你明確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那么所有執政的出發點都要朝著這一方向努力,這樣我們的城市發展才會有更好的一天。
問題2:長沙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也在向更深層次的“零碳”產業方向發展。目前長沙縣的工業仍以工程機械、汽車制造等產業為主,未來在綠色產業方面有怎樣的考慮?
楊懿文:就整體而言,重工業在國家層面上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這并不代表每個地區都過剩。就如同國家強調要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平衡發展,然而站在每個地區、縣域來講,反而要突出特色。長沙縣以往的確是工程機械一業獨大,重工業份額占到工業的80%。近幾年,長沙縣強調從一業獨大變為多點支撐,突出發展了汽車工業、電子信息等產業,就目前來看,已從一業獨大變為至少三點支撐。長沙縣的汽車產業每年約有170萬輛產能,2016年的產值將達到700億,這些汽車企業自身就有產能方面的考慮,也在本著市場調節的思路運行。此外,長沙縣新能源電動車的年產量已超過兩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的上馬速度也非常快。
在經濟發展的宏觀調節過程中,長沙縣希望能走出一條產業特色之路,既保持傳統產業的優勢,也能在此基礎上研究新的產業,新產業中就包含了剛剛提到的碳經濟,這本案例集中也探討了碳經濟問題。“零碳”發展的關鍵是形成碳交易,實現“零碳”的新經濟業態。目前長沙縣建有速生草基地,在“零碳”產業上長沙縣正在朝下游應用的方向研發,并且已經開發出了利用速生草作為原材料的板材產品,如果這個產業能夠做大,那它將具有劃時代意義。長沙縣另一個比較突出的產業是集成電路產業,目前雖然它的規模還不算大,但很有特色,長沙縣也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這個產業。
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每年都有一些新產業在進行研發,一些新產業在被不斷推動,一些新產業脫穎而出,從而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