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總書記對湖南的一些實際問題,提出了非常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特別是提到精準扶貧時,他對十八洞村的印象特別深刻,對每個人、每件事都記得非常清楚,娓娓而談。(3月8日 新華網)
從某種意義上說,扶貧是社會收入的再分配,而收入分配則事關社會公正。因此,通過扶貧,建立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也一直是中國政府的不懈追求,自然也是我們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征程中,必須正視的重大命題。它的最終目標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實現最大范圍的公平和合理,并最終回歸到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在繁重的脫貧任務中,如何科學、高效地完成,是面臨的首要問題。無論是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還是在地方的專項調研中,習近平不厭其煩地提到一個詞——精準扶貧,事實上,精準扶貧,是習近平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時正式提出的。在貴州的調研座談會上,習近平對精準的價值如此說道——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這里的“精準”應是兩個緊密關聯的向度,一是對貧困人群的精準識別。只有真正了解哪些是需要幫扶的困難戶或是貧困地區,才能提高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在這次審議會上,習近平對他去過的十八洞村的熟悉,讓許多代表驚訝不已。應該說,習近平對調研地區的“如數家珍”,本身就是對“精準識別”的最好詮釋。
二是對扶貧措施的精準設計。這個最大的前提是,必須知悉他們的真正需求在哪里,以及了解他們致困致貧的原因所在。只有在了解和掌握這些詳實的信息后,才能做到精準地扶貧,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
在談及精準扶貧時,習近平還專門強調,扶貧不能只關注他去過的地方,其他貧困地區也要有針對性的幫扶。換句話說,精準扶貧不能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應該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去推進。只有沒有區別的“精準”扶貧,才能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事實上,當精準扶貧作為一種頂層設計推出時,它所呈現的正是公共政策的供給。扶貧供給,是一項我們從未停歇的政策生產,而精準扶貧的提出,正是對傳統扶貧思路的再造,提高供給質量,讓社會政策供給更契合現代社會的需求。
在新經濟形勢下,國家頂層設計適時推出了“供給側改革”,意在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由此再來對照精準扶貧,又何嘗不是一場供給側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