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召開的河南省委城市工作會議上,河南省委書記和省長問診“城市病”,病根在規劃。規劃不科學,規劃執行不嚴,導致當前城市建設中出現了交通擁堵、馬路拉鏈、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各種城市病。(3月1日《中國青年報》)
在河南,一些城市的規劃仍存在重規模擴張、輕集約發展和品質提升的問題,比如一個人口不足50萬的縣,縣城規劃卻達到50平方公里、50萬人,嚴重脫離地方發展實際;一些中小城市、縣城熱衷于建設高樓大廈,不僅破壞了城市特色,而且增加了建安成本、消防成本和物業運行成本;一些城市在舊城和城中村改造中一味強調就地平衡,違反強制性規范,進行高強度、高容積率開發,不但沒有改善人居環境,而且產生新的“城市病”。
在河南,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規模擴張,重外延輕內涵,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重開發輕配套,樓房越蓋越高,城市越建越大,但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垃圾、污水處理能力滿足不了城市發展需要,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總量不足、水平不高,大氣污染、垃圾圍城、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呈蔓延加劇態勢,在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南省有的城市持續“榜上有名”;有的城市大拆大建,建筑和基礎設施投入使用三至五年就被拆除,道路反復開挖,群眾意見很大。
筆者有幸在省會鄭州生活奔波多年,就耳目所及,除了深受交通擁堵、馬路拉鏈之苦,還看到了舊城和城中村改造就地平衡之弊,一些位于城中心的城中村由于早已沒有了集體土地這塊自留地,就不得不高強度、高容積率開發,透光透氣的房屋變得奇貨可居。看著這些少光缺氣的建筑,讓人不得不望而卻步,如果常年住在里面,會有怎樣的“風水”讓你春光滿園春意盎然?再一個切身感受是,因為省政府東遷,老行政區呼呼啦啦冒出了數百棟高樓,遺憾的是,沒見一所新建學校,真不知道未來這些小區的孩子如何順利入學?鄭州鐵路局所屬的地塊也在迅速開發,高樓林立,也是不見新建學校,我很是奇怪,這樣的規劃,僅此一點,談何“科學”二字?
“城市病”也是“規劃病”,“規劃病”又是什么呢?河南省委書記倒是沒有避諱,他說“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規劃理念陳舊落后,規劃指導思想有偏差,規劃方法長官意志、主觀隨意、脫離實際,也有各類規劃之間相互掣肘、互不銜接的體制問題。”在筆者看來,規劃中的長官意志、主觀隨意、脫離實際最為遭人詬病,在今后一段時期,這種“毛病”也最為難改,最該十分警惕。
時隔37年,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明確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過,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因此,解決“城市病”的一個關鍵就是做好城市規劃。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要求,要創新城市規劃方法,規劃編制要接地氣,廣泛征求企事業單位、建設方、管理方和廣大市民的意見,提高規劃的公開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說易行難,貴在落實。規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至今26年了,一方面,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又集中涌現出了目不暇給的“城市病”,給人的切膚之痛就是,這么打造的GDP,誰說不是巨大的浪費呢?面對那些生米已成熟米飯的所謂“規劃”,我們真是欲哭無淚,恨得咬牙切齒。
筆者研究教育多年,自以為知冷知熱。這里撇開攤大餅的規劃不說,單就寸土寸金的舊城和城中村改造而言,如果要診治“城市病”,有個現象可供參考,那就是看看這里的學校夠不夠、教育資源多不多,看看“擇校”瘋狂不瘋狂。有時候,教育主管部門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那么幾所學校,無論再均衡再交流師資,也難解大班額之困,市民的受教育痛苦指數也再難降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城市病”積弊頗深。也許,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今后,不能光要面子、不要里子,要先地下、后地上,從城市管網設施這些最貼近百姓冷暖的基礎工作抓起,加快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和綜合管廊實施,解決逢雨必澇、馬路拉鏈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現實矛盾和問題,保障市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因為,地下地上基礎設施是城市運行和群眾生活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