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創新,我國將積極探討依法推進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PPP)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28日在“以共治理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立法”專題研討會上表示,PPP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重大創新。2014年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密集出臺政策文件,推動PPP項目實施,得到各級政府積極響應。由于PPP模式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不少問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先后赴安徽、貴州、廣西等省區調研發現,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推進PPP模式遇到的難點包括法律適用問題,部門職責分工不清導致地方實施無所適從,社會資本對進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信心不足,部分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物有所值評價流于形式,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市縣PPP項目落地難等。
據財科院副院長王朝才介紹,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了PPP項目操作指南和指導意見,頂層設計架構基本就緒。下一步應借鑒國際經驗、總結國內實踐,研究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立法。立法的目標是化解、降低不確定性。通過法律規范和約束,明確相關主體權責利,使老百姓、政府、社會資本風險和收益都可預期。要避免部門不協調、不統一,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立法和政府特許分開來考慮。確保整部法律的權威性、科學性、協調性、連續性,確保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法可落地、可執行、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