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東莞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8%,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但另一方面,東莞全市180萬戶籍人口中有近一半仍是農業戶口。昨日,東莞《陽光會客廳》邀請市政協委員探討如何實現農業人口城鎮化。民革東莞市委會委員、市政協委員祝銘等人認為,在推動戶籍農業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應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通過社區教育、社區互助、社區文化活動增強農民的心理適應能力。
農業人口優質教育和就業資源少
記者了解到,不久前,民革東莞市委會提交了一份《加快推進戶籍農業人口就地市民化 助力東莞新型城鎮化全面發展》的提案,關注東莞本地農民市民化這一問題。昨日,民革東莞市委會委員祝銘和劉蕾兩位市政協委員參加《陽光會客廳》欄目,探討如何推動戶籍農業人口市民化。
祝銘是石碣鎮政協小組副組長。他透露,調研組對東莞六大片區分區抽取了十個鎮街作為樣本,發放調查問卷并到塘廈鎮實地走訪,發現目前解決本土農業人口市民化問題依舊存在“兩重兩輕”的不足:重農業人口市民化對城鎮擴張、拉動內需和GDP增長的“物化”功能,輕農業人口市民化的“人本”關懷;重從身份合法、門檻降低和收入提高等方面解決農業人口市民化,輕對農業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市民待遇、發展能力、城鎮安居和融入城市等作系統性政策創新。
民革東莞市委會東莞理工學院支部主委劉蕾認為,農業人口市民化并不簡單等同于取得城鎮戶籍。其更深層次的要求,是農民在取得城鎮戶籍的基礎上,在政治權利、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市民)同等待遇,并在思想觀念、社會認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過程。劉蕾介紹,通過調研發現在文化教育、就業、養老保障等方面,戶籍農業人口能享受到的資源都有待提升,而戶籍農業人口的社會融入緩慢。
劉蕾表示,在當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下,鎮區農村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與市區居民還存在一定差距,優質教育資源較少。“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較偏、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鎮區優質學位缺失,導致鎮區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與市區居民存在差距。”與此同時,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養老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農民養老津貼急需提高。
此外,本土農民雖然在戶籍上已經轉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并未與市民一致。
提升公共服務
水平和普惠程度
劉蕾認為,首先要提供市民化的外部保障,安居才能樂業。“農村建設的重點不是建設與城市一樣規模或檔次的基礎設施,讓農村看上去與城市一樣的壯觀,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服務,讓農村人享受到與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務。比如供水、供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要全覆蓋,并與城市實現無縫對接,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才會自覺自愿甚至向往著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在農村開展“城鄉等值化”建設,促進居村農民擁有與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務、公民權益和文明生活。比如文化教育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祝銘提到,現在很多鎮街都村居改社區了,村民成了居民,建議更多地通過社區教育、社區互助和社區文化活動等增強農民的心理適應能力,推進社會融入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