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每個人心里都藏有一個理想城:在那里,有清新的空氣、便捷的交通、舒適的住房、完備的社保、獨特的文化;在那里,人們可以見證青山綠水挽鄉愁。
可是反觀現實:城市里污染嚴重、擁堵不堪、“灰頭土臉”、大拆大建,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年代久遠的地標性建筑紛紛轟然倒下、現代化的新地標建筑又多貪大媚洋,城市特色日漸消弭,只留下人們的回憶與嘆息。我們的城市到底怎么了?我們的理想城到底在哪里?
誠然,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盡管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但城市工作的復雜程度已遠非當年可比。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城市發展把脈開方,這是改革開放后首次以中央名義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也成為了“史上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會議不僅傳遞了城市發展的新動向,還提供了一把解決“城市病”的金鑰匙,讓今后的城市發展有章可循。
城市是自然的,它是隱藏在自然規律下的人口聚集形式。城市更是人文的,任何一個飽含人文情懷的城市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美感。理想城的靈魂重塑要留住“各具特色”的城市“基因”。現代人常常會問:怎樣的城市才算美?我們既不要“好臟好亂好熱鬧”的迷亂感,也不要“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空虛感。城市的氣質和美感與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密不可分。城市建設開發,更是要尊重原生文化,富有本土韻味。
前不久,一則關于南京地鐵5號線路由于涉及183處文物點國家文物局“暫不同意”,要求地方政府修改方案的消息一出便引起熱議,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城市文化之光正在覺醒。城市如同人一樣,理應有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它需要時間去積淀、生長和繁育。一味地揠苗助長,東施效顰,只圖一時之效,不看一世之功,是萬不可取的。習總書記一以貫之地極其注重城市文脈發展。不論是他曾在福建工作期間修復林覺民故居、林則徐系列遺跡等文化遺產的實際舉動,還是近年來去西安、北京等地考察時多次強調“城市規劃必須貫通歷史現狀未來”,“ 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樸實話語,都體現了國家領導對城市文脈的重視程度。
其實,城市發展的關鍵還是靠人。“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中之重,城市如何吸引人、留住人、提升人,很大層面是受城市文化所影響。不是每一個城市都要成長為巨人,一味地“攤大餅”,“帶洋味兒”,只有擁有文化的城市,才是真正的令人熱愛的宜居之城。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城市,你若把它視為一種精神,就會尊敬它、保護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視為一種物質,就會無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隨心所欲地破壞它。”這或許是對城市發展最好的一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