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描繪藍圖。而在未來城市的想象里,“各具特色”是一個鮮明的元素,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亮色。在時空的輪廓里,城市應該怎樣標注自己的個性,涵養特色、傳承記憶?正所謂,“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正是留住城市特色的關鍵。(1月14日《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城市化、城鎮化發展方興未艾,誕生了不少充滿活力的城市、城鎮。然而,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譬如眾所周知的“千城一面”問題。高樓大廈在不少城市崛起,少數地方拆除了一些古建筑,城市越來越擁擠,道路越來越擁堵。城市,本來是人們向往的地方,卻成了一些人千方百計想逃離的地方。人們向往城市,是因為城市里面有更好的發展機遇。人們想逃離城市,是因為城市不再那么宜居。
產業過度集中,人口過多甚至超過了城市的承載能力,道路十分擁堵,這些都是“城市病”。有的城市建立了新城,新城沒有多少人居住,新城變成了鬼城。城市要繼續發展,就需要治療“城市病”。中央在時隔37年后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這體現了中央對城市工作的高度重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城市該怎么發展,這次會議進行了周密部署。城市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推進城市工作,讓城市更加宜居,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城市發展,最終還是為了讓廣大市民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城市發展,要走特色化路線。中華文明延續五千余年而不衰,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這也是各座城市的獨特性。解決當下城市“千城一面”的問題,要告別單純的大干快上的思維。看到別的城市有什么好東西,自己的城市也跟著搞同樣的東西,跟風建設的最終結果是,各個城市都差不多少,都是高樓大廈,沒有什么獨特的東西。解決城市“千城一面”的問題,需要從特色化入手。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哪些特色,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是城市發展可以著力的地方。每座城市歷史文化底蘊不同,其發展應該建立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要彰顯城市的特色。
城市發展,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很多城市都有古建筑,古建筑歷經歲月滄桑,是最好的歷史見證人。然而,少數地方為了短期利益,拆除古建筑,搞房地產開發。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根脈,保護古建筑其實就是守住城市文化的根。沒有古建筑,城市的歷史人文底蘊又體現在何處呢?沒有古建筑,城市發展又如何“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呢?試想,如果城市里面只有高樓大廈,那么,城市會是多么單調、乏味。城市發展,要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進行科學規劃。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古建筑出現了銹蝕,就要及時進行保護性維護,讓古建筑成為無聲的歷史老師。
新時期建設獨一無二的城市,就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科學規劃,要留住城市的文脈,讓城市留得住鄉愁,留得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