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個人繳費比例或將上升。專家認為,從籌資機制來看,財政補助已經占到籌資總額的四分之三左右,居民醫保存在“泛福利化”傾向,未來應逐步改變目前個人與財政籌資責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的合理分擔機制。(1月11日《經濟參考報》)
居民醫保主要在于改善民眾看病難問題,減輕民眾負擔。從有關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的言辭中不難發現,居民醫保目前籌資比例不合理,籌資水平的增長主要依靠財政,財政補助在整個籌資比例方面占的比重過大,個人繳費所占比重很小,會導致未來醫?;鸬膲毫υ絹碓酱?,國家財政此項開支“鴨梨山大”。
事實上,這也確實是個現實問題。畢竟,從當初國家醫改到如今,為了更好地解決好百姓就醫難問題,由國家層面補貼、民眾少量支出組成的居民個人醫保運用而生,在某種程度上為解決民眾看病難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種模式的存在,也使近幾年來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急驟上升,但問題也就出現了,隨著醫保覆蓋面越來越廣,這種占比懸殊的繳費格局使國家財政負擔也呈正比增長。
那么,是不是因為國家財政為這塊支出的負擔越來越重,我們就有必要進行調整繳費占比呢?事實上,近年來這個占比也一直在進行略調,只是速度緩慢,民眾還能夠接受。但如果急速降至業內人士所期待的國家支出與居民個人支出占比達到1:1,合不合適呢?會不會使剛剛緩解的看不起病問題,向曾經的原點折返?
從根本上來看,醫保繳費國家占比下降,那么居繳費自然就會上升,這一降一升中,毫無問題并不能真正解決好醫保所需要解決的“看病難”根本問題。因為,居民醫保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好看病難的問題,如果將目光總放在醫保繳費占比上,只能緩解了國家財政的支出,卻無形中增加了百姓的支出。試想一下,當百姓繳費比重增加時,將會增加那些處于社會鏈條底處,如學生群體、老弱病殘群體等的負擔,看病難同樣存在,主動參保人數或許也會隨之下降。
所以,醫保繳費之議重點應放在解決看病難上,要努力提升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平,要將社會繳費群體進行科學劃分,區別對待,而不是一個標準、一個筒子到底。要想做到真正的惠民,應該減少標準化財政的公費開支,多向民生板塊傾斜才是真惠民,而不是把右手的負擔轉移到左手而已。如果僅為了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而下調國家在醫保繳費方面的支出比例,那么只會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只是把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分散到了日常生活中,而實質性的問題卻沒有得以根本、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