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李克強總理是在山西度過的,重點是部署“去產能”。
兩周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被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李克強總理1月4日下午便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此次座談會陣容可謂“少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楊晶,以及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人社部、住建部、國資委、安監會、能源局、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人行、銀監會等15部委負責人親臨會議,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4個產能過剩省份負責人,全國24家鋼鐵、煤炭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悉數到會。
李克強會上指出,化解過剩產能,要以“壯士斷腕”精神,與深化改革、企業重組、優化升級相結合。“必須牢牢堅持改革觀念,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發揮企業的主體精神,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辦法化解過剩產能。”
我們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
當前產能過剩最突出的兩個行業,一是鋼鐵,一是煤炭。“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在能源體系中70%以上是煤炭。很多鋼鐵廠、煤礦的老工人,多年來為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應該充分肯定。”李克強說,“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長期疊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指標日益提高,這些變化都要求我們必須下決心化解過剩產能。”
總理說,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我們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而要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盡可能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他說,“這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為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條件。”
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
河北省負責人在匯報中介紹了當地去產能的“成績單”:“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累計關停拆除高爐87座、轉爐及電爐94座,累計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產能4106萬噸。
為什么今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去產能”?李克強說:“我們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發揮自我競爭、自我淘汰的積極意識。同時,也要先充分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河北鋼鐵集團負責人在發言中說,面對鋼鐵價格下跌的困境,他們計劃以創造新崗位等方式自主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扭虧增盈。李克強對此表示肯定。他強調,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能用市場辦法解決的,就要用市場辦法解決。
“當然,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總理說,“一方面是從全局部署推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消化一部分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統籌解決所需資金、人員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幫助企業在調整結構中實現扭虧脫困增盈、走上發展新路,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李克強明確提出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化解過剩產能,首先不能再新建產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產能!”總理說,“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認真論證并合理確定未來三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
他明令有關部門要用監控遙感衛星數據,嚴查各地產能擴建情況。“國家2013年以來已經停止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必須加強督查落實,嚴格問責!”
對于現有產能,李克強要求,要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在此過程中,要處置一批僵尸企業和扭虧無望的虧損企業。
在化解過剩產能同時,也要優化存量產能。“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李克強說,“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他強調,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面轉型轉產。
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錢、債、人
在部署三項任務同時,李克強強調,去產能過程中要突出解決好“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化解過剩產能要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綜合施策’。”他說,“要加大財稅支持,妥善解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加強金融扶持,用市場化方法及時處置企業債務和不良資產,防范金融風險;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同時還要加強監督考核,將落后產能退出納入地方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社會監督,防止清理取消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李克強指出,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重組和優化結合起來。
“同類型的企業,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卻大幅虧損?說到底還是個體制機制問題。”總理說,“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市場化的辦法,推動產業重組和經濟轉型升級。”
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
“你們都是資源大省,按道理,有資源肯定比沒資源要好,怎么對有些省來說,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了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李克強語重心長地說。
他強調,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不要鋼鐵”、“不要煤炭”,但必須明確,不能再“靠”在這些行業上。“不能再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而要轉變為更多依賴人力資源,走符合市場需求的道路,走創新的道路。”
總理說,現在不同省份出現的分化現象很嚴重,一些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的地方困難很大,但一些創新發展的省份,依托“互聯網+”,出現了想象不到的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國鋼鐵、煤炭裝備很多都處在世界先進水平,企業生產經營之所以困難,最根本的因素是富余人員過多。”李克強說,“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只盯著老產業,更要注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產業減少富余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通過開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煥發新的生機。”
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座談會當天上午,李克強在太原專程考察了晉商博物館。
“晉商精神最核心的是能‘無中生有’。他們并不依靠本地資源,而是依靠頭腦,把南方的茶葉、絲綢等販賣到北方,同時又開創了‘票號’這一全新的經營模式。這種創業進取的晉商精神,是華商精神的精髓之一。”在4日下午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說,“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中央會予以支持,地方政府要負總責,但最重要的,還是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總理說,很多因煤而生、因鋼而興的地區,歷史上作出過巨大貢獻,現在也要積極謀求轉型,要從內心深處徹底轉變計劃經濟的思維觀念。
“30多年前,我們在廣大農村通過推廣承包制,讓大家‘自己干’,一下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改革創新,特別要尊重地方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共度難關。”李克強說,“中國人有智慧、有辦法,只要把市場范圍劃好、監管標準明確,13億中國人就會創造出想象不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