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廣東迎來一年中最為考驗空氣質量的時段。上月22日至24日,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遭遇2015年以來最強的一次灰霾天氣,廣佛等部分地區出現中度到重度污染。空氣質量問題再度引發“老廣”們強烈關注。
邁入2016,廣東年味漸濃,大氣環境能否經受住相對不利氣象條件的考驗?廣東近年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如何,能否如期達到既定的改善目標?帶著讀者關注的問題,南方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廣東省環保、氣象部門的權威專家。
根據專家研判,以我省的地理和氣候規律,每年的1-3月份往往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區域性空氣污染現象,專家們呼吁各地政府和市民共同做好這段時間尤其是節日期間空氣污染防治,減少或不要燃放煙花炮竹。“過度燃放煙花炮竹,可導致PM2.5濃度迅速增高至上千微克/立方米,危害人體健康。”
分析
厄爾尼諾背景下,不利擴散氣象條件易出現
就在上月中旬人們仍為“廣東藍”津津樂道的時候,22日至24日,廣東出現全省范圍大霧、中度至重度灰霾天氣過程,廣州、佛山、肇慶等地先后出現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AQI>200),個別站點PM2.5小時濃度最大值達200微克/立方米。
在廣東人印象中已經久違的空氣重污染情況,為何又再度出現?
“在短期內我省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出現大范圍灰霾以及空氣污染的情況,主要是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造成的。”省環保廳大氣環境首席專家、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鐘流舉表示。
省氣象局生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曉榮進一步分析,造成此次中至重度灰霾天氣發生的氣象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風速偏小且持續時間長,水平方向擴散能力較差;二是大氣層結構穩定,污染物垂直擴散能力較差;三是相對濕度大、大氣顆粒物吸濕性增長和化學反應加劇。
“事實上,霧和霾這類低能見度天氣,廣東地區易發生在秋、冬、初春季,但2015年12月我省出現這種大范圍的灰霾、大霧天氣,在歷史同期還是比較少見,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高曉榮坦言,自2014年開始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已持續了20個月,目前已達到峰值。受其影響,2015年12月份整體上,副熱帶高壓偏強偏西,影響廣東的冷空氣強度偏弱,暖濕氣流偏強,易導致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出現。
趨勢
多項污染物呈降勢,2015年PM2.5可望接近達標值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出現局地空氣重污染的情況,在廣東并非常態。近幾年來,廣東空氣質量的發展趨勢又是如何?
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歷史數據顯示,從近15年的情況看,全省及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總體呈持續改善態勢。
鐘流舉以逐個污染物年均濃度進行分析,2001到2014年,二氧化硫從2006年的高位呈下降趨勢,2014年已降至19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2015年基本相同)。
從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看,近15年基本沒有顯著變化。可吸入顆粒物(PM10)方面,從2001年的8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4年的62微克/立方米,期間僅2013年有較明顯的波動,鐘流舉分析,近年來二氧化硫及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已基本與全省一致,但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地區人口密集、機動車尾氣和大型工業污染源較多、較為集中所致。
在備受關注的PM2.5方面,從近十年(2006-2015年12月20日)來珠三角PM2.5區域年均濃度變化趨勢看,“PM2.5呈逐年波動,但整體下降的變化趨勢。2007年位居58微克/立方米的高位,2015年降至34微克/立方米左右。”鐘流舉說,值得留意的是,國家達標要求的二級標準值為35微克/立方米,即使年末的這次大范圍霧霾事件最后使年均值略有拉高,但我省2015年PM2.5年均濃度可望自實施監測以來首次達到或接近國家的達標值。
短板
臭氧為首要污染物占比已超PM2.5
雖然廣東PM2.5呈現下降趨勢,但空氣質量另一大威脅——臭氧卻悄然抬頭。鐘流舉指出,目前珠三角區域性臭氧污染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臭氧高值區主要位于珠三角核心區,即廣州、佛山、東莞、肇慶一帶。雖然珠三角空氣質量在三大城市群中總體領先,但臭氧濃度僅次于京津冀,高于長三角。
2014年廣東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比例中,PM2.5占41%,臭氧占34%。2015年1-11月,首要污染物比例中臭氧已升至44%,PM2.5占30%。
“臭氧污染多發生在光照強烈,氣溫較高的夏秋季,其對能見度的影響與PM2.5完全不同,有時候明明看見藍天白云,但其實臭氧已經超標了。”鐘流舉說,臭氧是二次污染物,大多來源于汽車尾氣、工業生產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光照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污染不但會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增加大氣的氧化性,促使大氣污染物快速轉化生成硫酸鹽、硝酸鹽和有機氣溶膠等細粒子,成為PM2.5的一部分。
臭氧污染治理難度更大,廣東近年治理臭氧已有所起步,如在噴涂、印刷、家具等行業率先制定了VOCs的標準,珠三角臭氧極端污染(峰值)有所削減,“但區域均值呈持續上升態勢,大約以每年0.8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上升,表明珠三角大氣的氧化性有所增強”,將進一步加大污染防控和空氣質量改善的難度,鐘流舉說。
鐘流舉建議,廣東應繼續堅持以PM2.5和臭氧為核心,采取區域聯防聯控和多污染協同控制的策略,繼續加快能源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才能較好地應對復合型的空氣污染問題。
預判
空氣改善需警惕“天花板效應”
未來廣東空氣質量能否如期達到既定的改善目標?
根據國家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珠三角PM2.5年均濃度2017年要比2013年降低 15%。2013年珠三角PM2.5年均值47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說2017年應降至39-4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2015年我省PM2.5濃度很有可能在35微克左右,已接近國家二級標準要求。
不過,鐘流舉表示這仍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由于最容易采取的、效果最顯著的污控措施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且大氣氧化性呈增強的態勢,未來我省PM2.5濃度進一步下降勢必將遭遇“天花板效應”和“邊際效益遞減”現象。近年來空氣質量的改善,顯然得益于污染治理措施、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相對有利的氣象條件等關鍵因素的綜合作用,但還遠不能松懈。
再者,多年來珠三角PM2.5年均濃度是年際間波動下降的,也就是說“這年好,下一年又差些”。“2015年的氣象條件總體對污染物擴散有利,但不排除2016年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會有較大幅度反彈的可能。”鐘流舉說。
熱點
是否能見度低就意味著空氣污染重?
廣東地區PM2.5濃度和灰霾大多情況下對應關系較好,但在空氣潮濕的狀況下,不能忽視PM2.5顆粒的吸濕增長特性。同樣污染程度的PM2.5顆粒從干燥空氣中轉移到潮濕空氣時,會吸收水汽,然后體積大幅度膨脹增長,光線隨之被大幅削弱,能見度迅速下降,灰霾程度加劇,人眼看到以為空氣污染加劇了。有時候同樣濃度的PM2.5,由于南方天氣較為潮濕,看上去會灰蒙蒙,但北方卻仍然是藍天白云。
從上周的灰霾天氣過程來說,后半段PM2.5濃度下降了,空氣質量好轉了,但由于濕度加大導致的顆粒物吸濕增長效應,灰霾還是維持了一段時間。
什么是PM2.5?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暫無標準中文名)。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2012年2月,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
PM2.5有啥危害?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
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全球每年約210萬人死于PM2.5等顆粒物濃度上升
據悉,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萬人死于因臭氧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污染有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也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人類的平均壽命因為空氣污染很可能已經縮短了5年半。
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表明,由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平均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萬的人面臨著死亡。具體來講,早在1997年,世界銀行就預計有5萬中國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總體來說,這份報告發現,中國的空氣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壽命減少了18年。
氣象臺發霾黃色預警大霧橙色預警 京津等地有重度霾
中央氣象臺1月3日6時繼續發布霾黃色預警:
預計,1月3日8時至4日8時,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北部、河南中北部、陜西關中、安徽東部、江蘇、湖南中部、黑龍江南部、遼寧南部、四川盆地等地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南部、天津中西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北部、陜西關中、遼寧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重度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