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6月開始,名為“養育未來”的項目在陜西的商洛市、榆林市展開,包括國家衛計委、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以及斯坦福大學等機構參與該項目,調查人員經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村兒童或因為隔代撫養,或因為家長知識匱乏,無法接受有質量的早期養育,受此影響,占樣本一半左右的兩三歲農村兒童,認知能力顯著低于平均水平。
0歲到3歲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這個階段如果養育質量不高,必然會影響孩子此后的學校教育。“養育未來”項目研究發現,兒童發展水平明顯受到養育質量的影響,“農村孩子剛出生直到六個月是差不多的;然后到上小學前,這些孩子在認知發展上逐漸偏離平均水平;上小學后,老師花很多功夫教他們,他們也需要更多的努力,發展水平才能提升一些;到了初中很多孩子跟不上,近三分之一輟學,部分孩子上不了高中。”入學前的養育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孩子的前程,很多農村孩子因早期養育質量不高而失去了受更多教育的機會。
為什么農村孩子的養育質量普遍較低?一般來說,養育質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營養供應狀況、家長文化水平都會產生直接影響。“養育未來”項目人員的研究發現,營養的干預雖對減少嬰幼兒營養不良有一定效果,但仍不能扭轉貧困農村嬰幼兒智力發育不斷惡化的趨勢,影響農村孩子養育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農村隔代撫養比例高,大多數隔代撫養的監護人采取傳統方法養育寶寶,認為寶寶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好,少數家長甚至還有錯誤的養育行為;其次是農村家長缺乏可靠途徑學習育兒知識,貧困農村缺乏有利于兒童早期發展的環境和相關服務。根據2012年項目團隊對五省100個村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村有幼兒園,這些村沒有一個有適合0歲-3歲兒童發展需要的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98%的家庭沒有給寶寶提供安全、衛生且有利于寶寶成長和發展的獨立活動空間。
表面上看,幼兒的養育只是家庭問題,但如果將問題放大就可發現,公共資源供應的多寡,兒童養育的環境和相關服務是否到位,對于孩子的成長同樣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后者所產生的影響更為關鍵。同樣一個孩子,同樣的監護人,在農村和在城市必然會有不同的養育效果。養育資源分配不均是城鄉兒童養育質量差異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考慮到養育階段對兒童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這種不公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在兒童此后的發展中慢慢放大,“寒門難出貴子”,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不斷降低,過去輿論在分析這些現象時普遍聚焦農村教育問題,它們是否也與農村兒童得不到高質量的養育有關?在研究者發出“農村孩子變‘笨’”擔憂的今天,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農村孩子養育質量不高會對個人命運產生深遠影響,如今中國逐漸走出了過去的廉價勞動力發展模式,今后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意味著那些兒時養育質量不高、受教育有限的農村子弟將遭遇更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滿足個人發展權利,農村兒童養育問題迫切需要引起重視。
如何提高農村兒童的養育質量?目前各大機構探索出的成型模式包括入戶指導、建立養育中心、成立家長互助組等,這些模式特點有所不同,從操作層面看,實踐證明,公益機構在兒童養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農村兒童養育質量要改善,更多時候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事實上,和義務教育一樣,圍繞兒童養育所提供的社會資源本來就有公共產品的屬性,要改善農村兒童的養育質量,首先必須明確政府在這項工作中承擔何種責任。只有政府兜底并提供穩定的預算,提高農村兒童養育質量,和城市一樣促進農村地區嬰幼兒早期發展,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