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最多只能增加148萬人;讓高學歷人才、創新創業者先留下來
近日,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首都之窗發布《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這讓不少“北漂”看到了落戶北京的希望。
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北京積分落戶的申請條件,除持有北京市居住證外,申請人還需滿足4項基本條件。此外,征求意見稿還明確了積分落戶的10項評分指標以及分值,這些指標包括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教育背景、職住區域、疏解行業就業、創新創業、專業技術職務、納稅、信用守法等。
在學者眼里,征求意見稿出臺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北京實施積分落戶政策是一個重大進步,“把積分制和北京打造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職能定位相結合,有助于實現北京的城市發展定位;把積分制和城六區的人口疏解結合,有助于實現城六區的人口疏解;把積分制和學歷、創新相結合,有助于打造北京高精尖的人才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把積分制與北京的人口資源和發展緊密結合,有助于協調人口資源和發展的關系,實現勞動力要素和人口的流動。”
北京積分落戶“門檻高”;外來人口已占北京常住人口38%
什么是積分落戶?簡單地說就是,總積分達到規定分值的人員可在北京市申請辦理常住戶口。
征求意見稿顯示,在參與評分前得滿足5項基本條件:持有北京市居住證;年齡不超過 45 周歲;在京連續繳納社會保險 7年及以上;符合本市計劃生育政策;無違法犯罪記錄。
跟上海、深圳、廣州、天津的積分落戶條件相比,北京積分落戶的條件無疑“門檻頗高”。具體加減分項不提,從基本條件來看,參與北京積分落戶的條件便高于上海等地。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評分指標中,征求意見稿中對從事低端產業的就業人員還將進行減分,而這在其他幾個實施積分落戶的城市中是沒有的。
北京之所以設置相對較高的落戶門檻,在楊開忠看來,是由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決定的,“北京的人口矛盾在全國最為嚴峻,北京市未來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長,在這個目標下來設定積分落戶制度,需要以相對嚴格的辦法控制人口過度向北京集中。”
今年5月,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布了2014年北京市人口的發展狀況。數據顯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外來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8%。
顯然,積分落戶政策將惠及這818.7萬外來人口中符合條件的人員。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北京戶口是每一個外來人口夢寐以求的事,此舉對一些有成就、已經或者打算長期在北京發展的人,打開了綠燈,無疑是一項好的政策。”
專家:不固定分數線,防止突破人口“天花板”
2005年國務院會議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可實際情況卻大大超過預期。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2151.6萬人。
在北京人口規模超出原規劃后,北京市于今年提出了新的人口控制規模。日前公布的北京“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這意味著,北京市在未來5年內,還有148.4萬人口的發展空間。
“應該使北京市非京戶籍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減少,而非繼續增加。”李國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建言。
如果要實現李國平的這一建議,未來5年取得北京戶籍的人口應該和人口增量一致,意味著需要每年投放30萬北京戶籍人口指標,其中北京戶籍人口自然增長每年只有不足5萬人,5年合計不到25萬人,考慮到放開二胎政策,也不會高于40萬人,因此未來5年需要解決100萬外來人口在北京落戶。而上海2014年通過積分制得到當地戶口的不過6000人左右。李國平向記者表示:“就算不給這些人戶籍,他們也會長期在這里生活,索性給他們戶籍好了。尤其是一些高學歷、高技術人才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卻沒有戶口,他們去別的地方都能有好的發展,如果因為戶口問題導致這些人去別的地方發展,這對北京也是一定的損失。”
積分落戶的分數線并非一成不變。征求意見稿顯示,北京市政府會根據年度人口調控情況,每年向社會公布落戶分數線。北京市有關部門根據申請人積分情況和落戶分數線,初步確定年度積分落戶人員,并將積分情況向社會公示。
顯然,這是個動態調整的方案。對此方案,楊開忠給予積極評價:“這反映出北京市推進積分制是非常積極且謹慎的態度,也與北京‘十三五’的人口調控目標相一致。”
楊開忠表示,北京在“十三五”時期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的人口調控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如果說給出一個固定的分數線,達到了就可以落戶,那有可能突破2300萬的“天花板”。所以考慮到這方面的擔心,每年進行一些積分門檻的調整,體現了一種謹慎的積極態度。
城六區減少200萬人,靠職住區域指標調節
在北京市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除了提出將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外,還提出城六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首都核心功能顯著增強。
統計顯示,2014年城六區常住人口為1276.3萬人,要達成“十三五”期間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的目標,也就意味著城六區的人口將減少近200萬。
積分落戶政策如何與削減城六區近200萬人的目標相適應?征求意見稿中的10項評分指標中包含“職住區域”一項,也就是從辦法實施之日起,居住地由城六區轉移到北京市其他行政區的申請人,每滿1年加2分,最高加6分;就業地和居住地均由城六區轉移到本市其他行政區的申請人,每滿1年加4分,最高加12分。
相應地,居住地由北京市其他行政區轉移到城六區的申請人,每滿1年減2分,最高減6分;就業地和居住地均由北京市其他行政區轉移到城六區的申請人,每滿1年減4分,最高減12分。
顯然,征求意見稿希望通過職住區域等指標進行人口疏解,控制中心城六區的人口規模。
李國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如果北京市城六區未來5年實現人口減少15%的目標,那么意味著北京遠郊10個區縣未來5年還有340萬人左右的增長空間,現在的北京市遠郊區人口密度還比較低,即使是生態涵養區的幾個區,在未來5年再增加10萬或者15萬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北京實際上還處于郊區化階段,促進人口向遠郊區轉移既能起到緩解中心城區人口過密的壓力,又能為更大更多的優秀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舞臺。”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布的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常住外來人口數量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昌平區,外來人口總數占到全市的52.6%。當時門頭溝區、平谷區、密云縣和延慶縣4個區縣的常住外來人口均不足10萬人,占全市比重僅為2.6%。
其實,城六區的人口密度也多寡不一。近日發布的北京人口分布數據顯示,從常住人口密度來看,西城區和東城區的人口最為密集,每平方公里均超過2萬人。但是,海淀區和朝陽區的人口密度僅為7629人/平方公里和7624人/平方公里,這一密度低于國家要求的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標準。
“海淀區和朝陽區內部的人口密度是不均衡的,像海淀三環以內和四環以內人很多,所以也不是城六區都要平均地減少15%,東西城以外的城四區應優先考慮區域內部的人口布局調整。”李國平說。
讓高學歷人才、創新創業者留下來
除了利用職住區域這一指標調節城六區人口外,在基礎指標中,不同教育背景的積分相差很多,學歷越高積分越高,大專和博士分值差了30分。根據征求意見稿,申請人取得國民教育系列及教育部認可的國內外學歷(學位),大學專科(含高職)9分,分數逐級上升,博士39分。
李國平建議,北京為了自身的發展,應盡量把這些人才留下,“雖然這部分人現在可能積分不夠,但是經過三五年的積累也差不了多少。這個時候應該給他們一個預期。”
不僅如此,在導向指標中,創新創業指標的分值加起來也不低。征求意見稿指出,在經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中的創業企業就業,且符合一定條件的申請人,工作每滿1年加2分,最高加6分。在經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相關專業科技服務機構就業,且符合一定條件的申請人,工作每滿1年加1分,最高加3分。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就業的申請人,工作每滿1年加1分,最高加3分。
三項加總的最高分是12分,這一分值也不低。對此,楊開忠表示,“這個分值的設定是與北京的發展定位密切相關的,北京本身的發展就是創新驅動戰略,創新驅動的本質就是人才驅動,給予高新技術人才較高分數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