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新的共識正在凝聚。
從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到聯合國發展峰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整個世界都在尋找發展的新機遇、變革的新動力。
“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在土耳其,習近平主席宣示中國信心。“展望未來,亞洲再次站到了引領歷史發展的前列,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前途命運維系于斯。”在新加坡,習近平主席激蕩亞洲力量。中非峰會“將促進南南合作,帶動南北對話,推動國際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在南非,習近平主席建言世界格局。
G20峰會,明年的主場是中國杭州;APEC的領導人,去年相聚于北京雁棲湖。這些年,世界舞臺上處處可見中國身影,這個勵精圖治的發展中大國,不斷與世界分享自己爬坡過坎的實踐與和平共贏的理念。
而中國前后相續的五年規劃,也迎來了交接棒。在經濟新常態現實要求之下,在戰略機遇期內涵轉變之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確立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是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今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凝聚著新中國幾代建設者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思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12月18日,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把這“五大發展理念”融為未來一年的務實舉措。
若干年后人們會看到,這一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開啟的是未來中國的嶄新航程,思考的是人類命運的走向。
(二)歷史的巧合,往往意味深長。
2015年,中國與世界都迎來一個承上啟下的節點。這一年,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啟了向著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10月,“十三五”規劃建議審議通過,未來5年中國發展航程劃定。也是在這一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完成一個階段性任務,打開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大門。9月,多國元首匯聚聯合國總部,規劃未來15年地球的發展藍圖。
中國的五年愿景,世界的共同目標,在同一個時間節點上交匯,仿佛隱喻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的現在和未來。
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的超大型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聯合國新世紀初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中,無論是普及初等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還是降低兒童死亡率、與艾滋病和瘧疾等疾病作斗爭,中國大多已經實現。按照聯合國脫貧標準,中國為全球脫貧貢獻率達到90%,全世界每10人脫貧,就有9個來自中國。有人估算,中國的經濟發展使1/5的世界人口、1/4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國家人口從中直接受益。
在世界東方聳起的這個“發展極”,對世界發展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增長貢獻、貿易貢獻、減貧貢獻,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這30多年來最重要的發展成績。
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將描繪世界的方向。美國《世界郵報》曾如此斷言: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對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潛在影響。18、19世紀,英、法、德等國崛起,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美、日等國崛起,人口是上億級的;而21世紀中國的崛起,人口是10億級的,比此前崛起的大國人口總和還要多。英國作家喬納森·沃茨的《當十億中國人跳起來》一書,在講述中國不可思議的發展之路時,也表達了一種擔心:“跳起來”的中國究竟會“拯救人類”,還是會“讓地球偏離軌道”?如此巨大的體量與規模,中國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對于世界而言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如何在歷史的腳本里,續寫人類永續發展的新篇章?9月,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倡議:我們應該共同走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一個月后,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正是中國為未來構建的“發展話語”,為世界呈現的“中國方案”。
(三)馬克思曾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認識,五大發展理念源于對中國與世界的深切把握。
在經濟學上,對于發展中程的風險,有很多不同的描述: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修昔底德困境,甚至是與現代化轉型伴生的“風險社會”。
這些風險挑戰,原因何在?不管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力資本積累緩慢,還是城市化進程受阻、產業升級艱難、金融體系脆弱,根本原因都在于,過往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而對這種發展方式的依賴還難以擺脫。
正如“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所說的,中國還“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產業升級阻力重重、傳統優勢不斷削弱……30多年的快速發展,把中國的“后發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站在更高起點上的中國,如果仍然對粗放發展方式過度依賴,“后發優勢”就會轉變為“后發劣勢”,錯過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最佳時間窗口。經濟變速換擋、社會深刻轉型的中國,探索的正是這樣一個邁過陷阱的發展方式。
發展理念源于發展實踐,反過來又給發展實踐以深刻影響。在這樣的歷史關口,需要用新思路尋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號巨輪涉過險灘、渡過激流標注前行航向。堅持創新發展,才能避免動力衰退,低水平循環的“平庸之路”;堅持協調發展,才能避免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堅持綠色發展,才能避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透支之路”;堅持開放發展,才能避免畫地為牢、自我設限的“封閉之路”;堅持共享發展,才能避免貧富分化、社會動蕩的“風險之路”。
有學者說,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在雞蛋上跳舞”,從起步之初的艱難探索到擊水中流的豪邁挺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過萬重山岳。未來的發展之路,應如何繪就?更深層次的改革,該如何推進?五大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為了應對風險挑戰,更好地把握中國的現在、創造中國的未來。
(四)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說:“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審視當下,我們正處在歷史轉折的關鍵路口。
從國際形勢看,一方面,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復蘇仍然緩慢、增長仍然脆弱,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催生“互聯網+”“分享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孕育著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
從國內發展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保持了近7%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面對世界經濟的“亞健康”狀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在這樣的變與不變之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成為來而不可失的“時”;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成為蹈而不可失的“機”。經濟新常態和戰略機遇期,構成了我們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兩大現實基點。
經濟新常態,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大邏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是新常態的基本趨勢。但新常態改變了經濟運行的軌跡,打破了固有的發展慣性,也亟待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礙、用新觀念催生新狀態。在新常態下順勢而為、乘勢壯大,才能確保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實現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質量的發展。
戰略機遇期,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大判斷。世界經濟正在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中國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歷史關口,這種內外聯動的“歷史性交匯”,讓我國仍然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了“兩個轉變”——由加快速度的機遇變為加快轉型的機遇,由擴張規模的機遇變為提高質量的機遇。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讓稍縱即逝的機遇為我所用、倒逼變革,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升級,讓我國的發展占據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統領經濟新常態的新要求,抓住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這正是五大發展理念所立足的大勢與大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五)“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之所以會成為一場“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正在于它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
堅持創新發展,就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不能走好創新發展之路,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把握未來中國的發展走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強調“全面”,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謀劃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保證“可持續”,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開放發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天的中國已進入與世界深度互動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要想在下一步發展中揚長避短、乘勢而上,必須認真研究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形成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由此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引導全球經濟議程,走好開放發展之路。
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著力增進人民福祉,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邁向全面小康的過程,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一方面,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享有發展成果,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的問題比較突出,共享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制度設計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才能確保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
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30多年來,中國發展的歷程,就是一個在“挑戰—應戰”模式中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五大發展理念正是以現實問題為牽引,體現當前與長遠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市場與政府的統一、對內與對外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讓我們在現代化之路上跨越歷史的三峽,實現驚人的一躍。
(六)即便是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中國30多年的發展,也可算“奇跡”。有人估算,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一個人終其一生實現的生活水平改善,英國只有56%,美國大約為1倍,日本為10倍;而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內,就讓超過10億人的生活水平增長了16倍。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所說,“在經濟領域,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故事”。
當“中國故事”震撼世界,也引起了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對它的認真思索:在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背后,究竟潛藏著怎樣的成功密碼?對于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步的這段發展歷程,曾有很多人試圖為之命名,諸如“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等等。然而中國這30多年,又是一個很難被簡單提煉的復雜實踐,就像《紐約時報》所說的,“西方最好還是研究一下中國戲劇般崛起背后的理念”。
的確,自安徽小崗村村民在生死狀上按下紅手印,中國的改革開放就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故事,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嬗變。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到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每一次發展理念的創新和完善,都推動實現了發展的新跨越。不管是發展體制、發展動力,還是發展路徑、發展價值,正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引領中國改革走過千山萬水,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履險如夷。
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直接關乎發展成效乃至成敗。而在時間之軸上,發展理念更新留下的軌跡,構成了一部不斷完善的“中國發展學”,其中堪稱規律的結論則是:“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唯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是“中國發展學”的精髓所在,也是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關鍵所在。
放在本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全局中去考察,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五大發展理念是價值層面的思想引領;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五大發展理念是實踐層面的行動指南。尤其是當前,中國的發展正處于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的風口,擁有了從“體量優勢”轉向“質量優勢”的機遇,五大發展理念正是推動這一歷史性轉變的指導思想。從這樣的角度才能理解,為什么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程中去考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越是接近目標的沖刺時刻,越需要臨淵履冰的謹慎、越需要放眼長遠的胸襟。當此之時,五大發展理念順應時代潮流、把握發展機遇、厚植發展優勢,能夠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長遠觀之,五大發展理念不僅為實現全面小康,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從這樣的高度才能認識,為什么五大發展理念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綱領的靈魂。
放在共產黨人探索發展規律的歷史中去考察,無論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無論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每一個發展理念,都對應著現實的“發展議程”,也都經歷了幾代人的長期探索,既有守正出新、矢志創新的時代氣息,也有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深厚積淀。作為“集大成者”,五大發展理念已在整體上標定中國發展的路徑。從這樣的視野才能把握,為什么五大發展理念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在一個充滿變革與未知的世界,“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引發了全球的關注與思考,五大發展理念則給出了清晰的回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借鑒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特性。它所描繪的未來中國藍圖,將在中國現代化的“后半程”,為中國發展方式的變革提供強勁動力。
(七)“這個世界會好嗎”,11月,巴黎的恐怖襲擊讓人看到世界發展的不平衡陷阱,這樣的追問縈繞人心。對于這個世界,過去的發展之路,似乎已經難以走通。
有經濟學家指出,二戰之后真正成功的經濟體非常少,從低收入跨上中等收入這個臺階相對容易些,而從中等收入邁入高收入經濟體,難度大增,一大批經濟體在中等收入階段停滯不前。發展的不平衡,給這個世界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更重要的是,當今的世界,正面臨著各種復雜的系統性挑戰。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余波不斷,影響遠未結束,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軍事沖突等重大挑戰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相互作用,亟需一種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與人類歷史上的“大國崛起”不同,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注入了一股正能量,是作為“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發展經濟學早有判斷,持續發展的后進大國,往往在發展模式上能實現具有范式變遷意義的創新。而學者們認定20世紀中國的崛起,是改變世界的一件大事,它讓一種新型發展模式開始領航后發國家的發展潮流。的確,改革開放起步之時,中國人均收入還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1/3,而在短短30多年里,中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快速現代化。這背后,正是新的發展范式、科學的發展理念在引領和支撐。
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意識到,中國的發展理念,是一種更適用于后發國家的理念。“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4”顯示,對于中國理念,有68%的發展中國家受訪者表示認可,認為這是“融合了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需要的一種創新”。對于處于相同發展階段的發展中、轉型中國家來說,中國的發展理念要比發達國家既有的理論和經驗,更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未來的發展之中,中國經驗將是世界經驗中最重要和最具創造性的因素之一。對于陷入“現代化困境”的西方文明而言,中國也提供了對現代化的另一套設想與行動方案。
經濟學家科斯說,“中國的奮斗就是全人類的奮斗。”今天,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助力的不僅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也是占世界總人口85%的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夢想。
(八)梁啟超曾把中國歷史分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與“世界之中國”三個階段。在那樣一個飽受屈辱的時代,所謂“世界之中國”,僅僅意味著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老大帝國,被迫納入西方開創的“世界體系”。
今天,用同樣的視野審視中國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也經歷著這樣三個階段——“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然而,中國發展的意義已經不再是“讓占全世界1/4人口的中國人對于人類全體的幸福負上1/4的責任”,更是“要向人類全體有所貢獻”——這是理念的貢獻、思想的貢獻、發展道路的貢獻。
30多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這是一條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一條獨一無二的現代化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恢弘壯闊的征途在我們面前展開。
統一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一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統一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五大發展理念必將融入中國道路、續寫中國奇跡、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