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0月1日生效
北京時間12月1日凌晨,國際貨幣基金(IMF)宣布,人民幣將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為可以自由使用的貨幣。
IMF的文件信息顯示,人民幣在SDR中權重占比為10.92%,美元占比為41.73%,歐元占比為30.93%,日元占比為8.33%,英鎊占比為8.09%。人民幣在SDR中的占比超過日元和英鎊,僅次于美元和歐元。
成功納入SDR的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上的里程碑。
不過,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程度問題,不能簡單用是與否衡量。
對于人民幣而言,加入SDR是國際化之路的一個新起點。
什么是國際化?
根據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的表述,一種貨幣的國際化,要充分實現貨幣的三種功能:結算功能、投資功能與儲備貨幣功能。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衡量標準,也離不開這三個維度:國際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數額;以人民幣計價金融投資品的數額,以及人民幣在各國央行中作為儲備貨幣的數額。
過去幾年,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無疑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動力。
世界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出口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10.6%,這一占比僅低于歐元區(18.2%)和美國(13.6%)的占比。
同時,根據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發布的的課題報告,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金額從2011年的2.08萬億元增加至2014年的6.55萬億元。
此外,根據德意志銀行的觀察報告,2015年第一季度,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金額占中國全球貿易結算總額的比例已達到27%。
近年來,中國政府也正在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構建香港、倫敦等地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試圖豐富人民幣的海外投資選擇。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境外人民幣持有人的投資渠道仍然很狹窄。
根據IMF數據,截至到2014年年末,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為1.1%。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衡量標準可以看出,這一進程帶來實質的好處也有三個方面:
第一,對于國內貿易商而言,用人民幣結算可規避匯率風險。盡管目前國內已有豐富的外匯衍生品,可以作為對沖工具,但使用這些工具,意味著交易成本的增加。
第二,人民幣投資產品的豐富,可以增加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機會,促進金融業發展。
第三,儲備貨幣的功能,能幫助中國增收鑄幣稅。
入籃SDR后的挑戰
人民幣成功加入SDR,顯示了國際基金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認可。不過,正如業內普遍分析所言,這一事件的象征意義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還需不斷推進。
在一方面,中國企業仍需努力提升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王陽在浙江經營一家軸承廠,這兩年他們的產品銷往土耳其和歐洲。今年以來,王陽的生意比往年更加難做一些,“訂單大概比去年少了2成,客戶也更加挑剔質量”。他對騰訊財經表示,自己并不懂SDR,他的客戶已經習慣用美元支付貨款。前兩年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他倒是希望能用人民幣結算。“但是客戶說了算嘛。”王陽說。
一家滬上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對騰訊財經表示,產品的競爭力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話語權。“產品要是足夠厲害,你讓人家用火星幣結算都行。”他說。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表示,目前跨境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國,還更多集中于周邊較為落后的國家。“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是要修煉內功,加快國內改革,推動企業提高自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他說。
另一方面,中國還需要建立一個有深度、可廣泛投資的人民幣資本市場,金融改革的腳步也不能停下。
過去幾個月中,為了沖刺SDR,央行已經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
7月份,央行宣布,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備案制,即可參與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8月11日的新匯改,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定價更為市場化。
9月底,中國開始向IMF公布其官方外匯數據,提高透明度,并在其后宣布采納IMF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10月8日,正式上線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最新的消息是,11月25日,央行發布了首批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名單,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匈牙利國家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世界銀行信托基金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這顯示中國正在加快開放債券和外匯市場,給境外投資者手中的人民幣增加回流渠道,從而增加人民幣的投資吸引力。
朱海斌指出,中國政府后續還可能推出的措施包括:深港通;在自貿區啟動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QDII2)試點等。
美盛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分析師Desmond Fu對騰訊財經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需要逐漸推進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配合,一個有著多元投資選擇的成熟資本市場,是境內外人民幣投資人都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