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沿河南等地持續追蹤采訪發現,從夏糧收購啟動至秋糧集中上市,由于糧食連年豐收、托市價格持續單邊上揚、國有庫存高企,賣糧難現象開始抬頭,局地排隊賣糧常態化,有的收購點甚至出現了為賣糧而“走后門”的現象——每次賣糧要給驗質員差不多500元好處費,不用排隊就能驗質,驗完直接過磅入庫。”(11月12日新華通訊社)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頭不慌。而對河南等地的農戶來說,手中有糧不僅心頭慌——愁賣不掉,而且心頭煩——賣糧還要“走后門”。這是什么玩法?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不僅鼓了農民的腰包,也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但是,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庫存大幅增加,糧食賣不出去;糧食價格下降,傷害農戶種糧積極性;特別是賣糧“走后門”,讓不少農戶唯有一聲嘆息……葉圣陶筆下《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劇,沒想到還要在今天上演,而且上演得極其丑陋。
面對賣糧“走后門”的現實,農民豈能不慌不煩?糧食賣掉后,家里才有收入來源,才能進行各種開支,才能開展再生產;糧食賣不掉,一切都是空談,甚至還有衣食之憂。賣糧“走后門”,這是很多農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他們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看到等了10天還沒賣掉糧食的同胞和自己,再看看有的人一來就把糧食賣了,而且賣了好價錢,你說他們心里煩不煩?當今社會要的就是公平公正,賣糧居然也要“走后門”,這公平公正從何談起?
11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嚴查壓級壓價,防止“賣糧難”。這對賣糧的農民來說是福音,但不知有關部門聽清楚、聽進去沒有,會不會把總理的話當成耳邊風??偫黹_出的防止“賣糧難”的“處方”——抓好秋糧收購,加大倉儲設施建設投入;穩妥消化現有庫存,將符合條件的臨儲玉米劃轉為國家一次性儲備等,可謂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但關鍵是能不能把“藥”用到“治病”上。
賣糧“走后門”,侵害農民利益,當務之急是嚴查嚴懲這種坑農害農行為,確保農民的糧食賣得出去能賣好價錢;長遠之策是調整糧食政策性收儲體系,努力實現“價補分離”,讓糧價回歸市場。讓農民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頭不慌,農戶、收糧企業尤其是政府及其涉農部門還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