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譚少容報道) 今天(11月9日)上午10時,國新辦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就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有關情況舉行吹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介紹并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有關情況,并且答記者問。現場,戶籍制度改特別是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的問題頗受關注。
在回答記者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大規模遷入城市會不會加重城市的負擔壓力時,楊偉民予以了否認。他直言,城市容量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問題,關鍵是要為進城的人提供公共服務。
在談及農民進城后如何解決利益問題時,楊偉民強調了“兩掛鉤”的舉措。他說:“一個是建設用地增量要和人口落戶數量掛鉤,通俗點說,人口進來多的地方,落戶多了就多給你地;再有,財政轉移支付要和市民化掛鉤,落戶多,意味著義務教育、醫療這種政府支出要多,所以財政轉移支付要和這個掛鉤,從而解決好利益問題。”
以下為新聞吹風會現場相關話題的實錄文字: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剛才您也提到現在要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但是城市的容納力是有限的,它有它的飽和度。請問大規模遷入城市會不會加重城市的負擔壓力?有沒有哪些新的破解措施?第二,規劃也提出到2020年的時候貧困縣將全部摘帽,這意味著每月將減少100萬人口,可是從1990年到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減少了6億貧困人口。有分析認為,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接下來如何把這些硬骨頭真正解決掉?
[楊偉民]:大家要注意這次建議提到城鎮化率的時候有兩個說法,一是在總結“十二五”成就的時候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5%,但是在目標當中講,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當中就這個問題專門作了解釋,我們現在雖然看起來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是比較高的,但是質量不高,質量不高最主要的體現在于現有的城鎮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在城鎮落戶,沒能在城鎮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現在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條件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農民工增長速度在下降。我記得去年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已經到了1.3%,今年上半年好像是0.1%,具體數大家可以再查一下,我記不太清楚了。也就是說,未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會放慢,我們城鎮化率取決于進城農民工的數量。現在這種城鎮化的模式,是只能到城市打工、經商、就業,但是不能在城鎮落戶的城鎮化的模式,在全局上制約著中國經濟增長。比如“招工難”,為什么難呢?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但是還有一個方面過去研究得不夠的是,因為農民工相當多的一部分干到40歲左右就離開城市,因為他不能在城市定居,他就回到原籍了。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農民工一生的勞動年齡時間比在城市的就業人口少了接近20年,大家想一想,我們國家一年要浪費多少勞動力資源。農民工回到農村,農業是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從高生產率的部門流回到低生產率的部門,這是經濟發展的大礙,因為所謂的人口紅利是講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流向高生產率部門。
另一方面,涉及現在城市的住房怎么樣啟動。因為上一輪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是以城鎮戶籍人口的公有住房產權化為主要方向,這是1998年開始的住房制度改革。現在房地產市場調整,城鎮住房已經到了一個調整的階段,戶籍人口的家庭,不一定都有產權房,住房基本上都得到了滿足,人均是34平方米。但是如果考慮到外地人口,因為往往是外地的非戶籍人口擁有的房子是少的,所以這樣會產生多大的住房需求大家可以想像。農民工市民化或者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水平,在宏觀上、全局上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所謂城鎮化是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或者最重要的動力,其實主要體現在剛才我說的農民工如何從現行的只就業不落戶變成真正和城市居民融入到一起。
剛才你講到城市容量的問題,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我們講的是這些人已經在城市就業和生活了,但是他可能居住條件差一些,同樣和我們一樣去擠地鐵、坐公交等等,所以我認為容量不是問題。現在關鍵問題是各地區思想上認識不夠,另外是有利益在里面,過去我們的城鎮化往往是要地不要人,要土地建設指標,土地指標拿了可以掙錢,土地財政可以蓋房子,可以帶動增長。但是人進來以后是要提供公共服務的。這次提出來兩掛鉤,一個是建設用地增量要和人口落戶數量掛鉤,通俗點說,人口進來多的地方,落戶多了就多給你地;再有,財政轉移支付要和市民化掛鉤,落戶多,意味著義務教育、醫療這種政府支出要多,所以財政轉移支付要和這個掛鉤,從而解決好利益問題。
第二,關于貧困問題。現在剩下的7017萬人口,到去年為止,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就建檔立卡的摸底情況,其中有2000-2500萬屬于失能人口,已經失去勞動能力了。這次建議中關于怎么實現提了六個途徑,一是就地發展產業,比如過去貴州貧困人口是比較多的,但是貴州的生態環境很好,現在大家追求的產品是綠色的、生態的,所以在好的環境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得很好,所以很多地方創造出了很多經驗。二是轉移就業,和城鎮化相結合,新的勞動力生產出來以后到城鎮就業,下一步就可以落戶了,只要進城打工就是立馬脫貧。三是異地扶貧,這是難度最大的,因為現在剩下的貧困人口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生活在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并不是很好的高山區、高寒缺氧區、大山區、荒漠化地區、石漠化地區,所以要通過移民搬遷徹底改變他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從而實現脫貧。這也是這么多年一個成功的經驗。四是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因為我們有很多地區的貧困人口是生活在生態環境十分重要的地區,比如說青海三江源地區,我們要通過生態保護創造一些公益性的崗位,我們也可以創造一些新的就業崗位,變成生態功能保護生態實現脫貧,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做了,特別是像青海這樣一些地區。五是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因為我們很多貧困人口,特別是返貧人口很多是進行疾病,特別是大病造成的,所以要通過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來實現脫貧。六是剩下的全部納入低保,實現低保縣和貧困縣的有機銜接。所以,中央已經充分認識到扶貧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必須實行精準扶貧的基本方略,采取六個一批,當然各個地區情況不一樣,總的來講是通過這樣幾個途徑。講了這么多一批,其實是精準到每一個人、精準到每一個家庭,最后實現脫貧。因為策略對了、路徑對了,任務是可以完成的。